人民币是哪个元原型?
1948年,民国成立。为稳定国内经济、打击通货膨胀,国民政府颁布《黄金外汇管理条例》,实行银本位制度——即法定货币单位“法币”,含金量不变;同时规定,外国货币(主要是美元)和黄金可以兑换成法币或人民市。当时,国内物资极度匮乏,供应紧张,加之战局动荡不安,为了稳定市场和物价,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比如,1937年一块钱能买5块米,到1947年只有0.064公克黄金才能买到5公克大米!为此,老百姓怨声载道。
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以每枚人民币3元的价格回收所有流通的银币和铜币,民众纷纷涌入银行兑换。由于准备不足,银行的储备金不足以支付百姓手中的银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于1949年发行了面值分别为1000、500、200的人民币三种券别。 不过这种高价回收银元的做法并未抑制住物价上涨。相反,政府为了筹措资金,在当年连续五次上调税收和公债利率,结果导致市场资金供给更加紧张,物价暴涨不止。
到了16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报社发表公告:自即日起,统一收购各种旧钞、烂钞,付给报酬。同时告诫市民,切勿随意丢弃旧钞,以防不法分子利用。 这下子可惹了祸根。各地群众蜂拥而至,把银行大堂挤得水泄不通。银行职员按顺序叫号,一位顾客领到的号码牌排满整个大厅。有人甚至拿出早年的纸币和债券要求兑换新币,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令银行工作人员目瞪口呆。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49年,全国共有1万余家商业银行、钱庄倒闭。这些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到33亿美元,相当于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