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珍珠有收藏价值吗?
清珠,有海珠和河珠之分,所谓“南海之珠”、“东海之珠”,是指产自我国海域中的珍珠;而“北河之珠”,则是来自我国东北的松花江与黑龙江所产的珍珠。 不过,从明清开始,由于捕捞技术的发展,北方水域的产量已远远不如南方,尽管“北河之珠”有个“河”字,但其实它的产地是海,而非江河。 至于明清两代,虽然南方沿海的海珠产量极为丰富,但大多被官府采买而去,或作为贡品进献,流入民间的数量并不多。
当然,也有一些质量较好的明珠通过其他渠道流传到市场上,但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而已。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流传下来的文物来看,明珠在明清时期并不是很常见的一种珠宝,价值自是不言自明。 据《本草纲目》记载,珍珠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其次是氧化铝(或镁)和铁等金属元素,此外还含有10多种微量元素。古人发现当珍珠埋在土中时,它会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这实际上是因为其中所含的有机质逐渐被微生物分解所致。古时由于医学不发达,人们不知细菌为何物,便将所有的感染都归结于“毒气”,因此认为珍珠具有解毒的功效也是理所当然。
实际上,现代医学早已证明,珍珠中所含的碳酸钙对溃疡病、口腔炎、胃炎及肠炎等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而含有锰、铜等的氧化物对于减少皱纹、消除痤疮也有很好的功效。 古人在不了解晶体化学的前提下,将珍珠视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人们也不应错过这样的美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