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药性赋解价值多少?
《药性赋》,简称《赋》,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本药学著作,成书年代不详(大约金、元时期)。作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药学家群体,以孔翼之撰写的“药性歌”和“药势歌”最为著名,其他还有“中药本草经集注”“李东垣先生药旨”“朱丹溪先生药性赋”“王执中大夫药谱”等。 这些不同作者的文献资料,经过长时间的流传积累,最后在明代汇集成今天看到的《药性赋》,共352句,分列药物1475味,按药物功效分为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全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便于记忆。在明代以前没有药物鉴定的专门书籍(《中国药典》诞生于90年代),这本书对中药的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明代以后,官方修订的药典如《本草纲目》等,都继承了这本古籍的分类形式。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医药学典籍。但是,这部书中的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在于误植和误记。
比如“夏枯草”条说其味“苦辛”,但实际上的味道应该是“苦,寒”;“白扁豆”条认为它是“微温不热”,实际上应该为“微温,无毒”;“牛膝”条认为它可以“去死肌,除风痹”,实际上应该是指祛湿、活血的功效……这样的错误,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 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直被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使用,也一直是中医爱好者们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