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龙金简价值多少?
金简是汉代的一种祭器,由铜铁等金属制造,外形似筒状,内中空,表面刻有文字或图形。它最初是用来盛放祭祀时所用的香火,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祭奠祖先的礼仪用品。 这种器物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在东汉时得到普及并流行于民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人们开始用金简来书写佛经或是记录佛事活动,这一时期的金简被称为“经简”。唐朝以后,文人学士们在闲暇之余往往喜欢用金简来练字作画,因此后世的金简又有了“文简”之称。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曾亲自参与过以金简写经的仪式。在东汉时期,朝廷明令禁止民间私自用金制作各种器物,违者一律处死。直到南朝梁武帝时,才规定只有宫中和少数几家贵族有权使用金做装饰。 这种用金制作的简册在当时是十分贵重的。那么,一件普通的金简究竟值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看看唐代文学家韩愈《题木师》一诗中描述当时的情形:“百钱一串买眉目,十钱一枚偿头颅。”也就是说,一支普普通通的毛笔要一百多文钱(相当于今天的一千多元),而一条眉毛却要十文钱(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多元)。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计算的话,一枚汉五铢钱约合1.5元,那么,一块约50克的金简就要750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这种祭祀用的简册确实是非常昂贵的。
不过到了宋代以后,社会风气发生了一定变化,文人士大夫们不再把使用金简看作是一件非常尊贵的事了,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房用具,与纸、墨、笔一起流传下来。 于是,这件曾经在汉代极为珍贵的祭祀用品,到了宋朝却变成了寻常之物。宋人叶清臣在《述酒》一诗中的“花浓秋浅未成眠,夜静风凉罩绣帘。露滴梧桐金井冷,银缸斜背映书轩。”就描绘了文人学士书房之中放着金筒煎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