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每一笔都要有什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问过我恩师,他当时笑着对我说:“你学画的时候,一定要记着‘笔墨’二字。如何执笔,用什么墨,怎样运笔,都取决于这二者。至于这二者的具体含义,就要看你怎么理解了。”说这话时,他恰好为我研墨,然后提笔蘸墨,在纸上随意划了两道! 所以这个答案是我和恩师共同完成的…… 先说一下执笔 一般人都知道执笔有“五字诀”(指、腕、肘、肩、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三握”。 “三握”指的是:握管、握儿、握墨。 什么是握管呢? 就是说执笔时要使手部的肌肉群充分放松,仅由小指和无名指的指间关节弯曲成笔管形状即可。这样能保证手部在任何情况下(包括作画过程中)都是自然舒展的。而不仅仅是手指弯曲而已。很多初学者仅仅知道执笔要捏住笔管,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算执笔正确。
什么叫握儿? 其实这个词出自唐代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用笔”。原文是:“或问:‘书画用笔何异?’曰:‘书亦用笔,但小尔。’”意思是说:书画都是用笔来书写的,只是书用的笔太小罢了。由此而来,我们就可以理解“握儿”的意思了——手握笔的部位要像婴儿的小手一样灵活多变。
什么是握墨? 这其实就是执笔的高度问题。一般来说,执笔高低与坐姿有关。如果坐姿端正,执笔可以略高一些;如果坐姿不正,特别是头低得厉害,那么握笔就必须适当降低高度才行。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顶天立地”的坐姿,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高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身体习惯以及手中工具(纸、砚台等)的高度。不过有一个标准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在你坐直的前提下,手腕能自然放松并接触到桌面为宜——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全然懈怠。
再来说笔墨 这个就很好回答了。笔墨无非是指绘画中使用的毛笔和颜料(笔墨分离时代较早,如今已经不常见,因此就不考虑在内了)。 在使用工具上,古今中外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无法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比如西方的画笔,大多都比较硬且尺寸较大,而我们使用的毛笔则是“软毫”为主。所以无法直接比较孰好孰坏。
但是,不论是毛笔还是颜料,都有其特有的属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掌握了这种属性的前提下进行选择。 而最本质的属性无外乎两个方面:使用感和价格。 使用感的获得是通过多练多看形成的,而价格的划分则没有一定之规,毕竟各个地方的消费水平是不同的,而且购买量也会影响最终的价格。
总之,在选择的时候,感觉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切记,是适合你自己,而不是适合你的美术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