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银毫收藏价值多少?
民国时期的“中币”,是民国政府于1935年起发行的人民币,包含有银毫、铜元等辅币。其中银毫分为5角、2角、1角和5分4种面额.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为筹措战争经费,对白银实行统购统销,并强制民间以银锭或银元向银行兑换“法币”。随着抗战胜利和国统区经济的恶化及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国民政府于1948年底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法币”大幅贬值,社会经济几近崩溃。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于1949年初发布命令,禁止中外人士携运外汇进出国统区,严禁出口金银,全面封住了对外汇价的限制通道。
面对恶性通胀,许多民众开始囤积银条、银锭,甚至把旧式银器和银制饰品熔化翻新。在解放战争末期,除少数地区外,国民政府的军队所到之处,往往就是盗掘古代墓葬和窖藏的地方——这些墓葬和窖藏中的银器此时已经毫无价值,却被军队用来支付士兵的军饷和生活费。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银行收购了大量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和民行的“中币”,经过多次换版,剔除坏钞,于1955年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而此前的旧币一律封存,不再流通。1960年以后,国家经济困难,又在市场上重新收购旧币,“中币”被收回全部货币发行权后陆续退出市场。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中币主要是1935年至1949年间发行的各种版本,由于年代不同,其价格也有很大出入,但总体来说属于普通钱币范畴,收藏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