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帝币的价值有多少?
十帝币,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804年-960年)以“圣祖”钱文为母钱而铸造的币。这一时期的铸币,由于处在乱世,国家不统,故此时期的钱币,形制不一、种类繁杂。但大多数的样式与唐代“开元通宝”或晚唐“乾元重宝”小钱大致相仿;
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实行“榷货”制度,即由政府垄断经营盐、茶等商品,以所得利润补贴财政。据记载,当时朝廷先用“开元通宝”钱作为“榷货”的结算、兑换货币,但后来发现“开元通宝”钱不够用,于是就在原钱文上改换字母,重新制作发行新的货币:将开元的“开元”二字去掉,称为“圣祖”,并将年号“贞元”加在“圣祖”前面,成为“贞元圣祖通宝”,此后又增加了“贞元通宝”、“元和通宝”等等。 “圣祖”钱文的“圣”字,一作“贞”,一作“肃”,也有称“上贞”、“上肃”者。
因“圣祖”钱的年号为“贞元”和“元和”,又因唐宪宗李纯先后任用裴度、武元衡担任宰相,平定了藩镇割据势力,使得中原地区出现了“元和中兴”的现象,所以这一时期的金币和银币(俗称“母钱”)以“贞元”“元和”为钱文者极多;铜铁钱币则以“圣祖”为钱文者也较多。 十帝币,就是由这种“圣祖”钱文铸造的。有“圣祖”、“上盛”、“中盛”、“下盛”之分,分别对应着唐朝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朝。另外,还分有“新钱”、“旧钱”、“新换旧钱”、“旧换新钱”等,分别指不同朝代的钱币。 这些古钱币,有的背面虽然有一个“元”字或"新"字标记,但是,由于当时的版别很多,并且流通过程中很容易改变形状,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绝大多数10帝币都是属于“背无文”的情况——也就是现在的考古发掘资料,还不能发现“10帝币”的背面图案。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10帝币属于唐代晚期,不过,由于这种钱币十分值钱,有人根据《唐书·食货志》中所载“至昭宗时(公元889年至903年间),两浙诸道进奉钱一百万缗于京师”的记载,认为唐昭宗时代曾大量铸造过这种铜钱,遂将此时定为10帝币的起源时间。 但现代有些学者经过考证后则认为这种钱币起源于五代,并确定其始铸时间应当为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因为这一年正月,后梁皇帝曾命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下属机构)“尽销钱本,广蓄泉货”——意思是将民间收藏的“聖祖”钱全部收归国有,集中冶炼,回炉重新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