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镇尺有收藏价值吗?
镇尺这个东西,在古代书房里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儒林外史》中就有“两袖清风”这个典故,讲的是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后回家,路过集上卖饼的马二先生家买了一个西瓜,拿着刀子削掉瓜皮,用瓜皮蘸着芝麻酱吃的情况。古代文人的书斋里,是少不了镇纸这种东西的。 镇纸不是单一指代的文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选用质地比较硬而耐用的材料制成,用来压住纸张或者书籍以避免其被风吹得卷起来或翻动的时候散页。从材料上来说,竹木、石、金属都可以做镇纸,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石头和金属。
以石头来做镇纸是最为常见的,如端砚、泰山石刻、太湖石等等;以金属来做镇纸并不鲜见,尤其是古代铜器铸造业发达的地区,如西汉的青铜器和东汉的铜器,还有旧时的钱庄、当铺里使用的“当票”,都是用金属来做镇纸的,甚至有人把古钱拿来做钱包,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和重视程度了。至于现在嘛,你如果走进一家文房四宝商店,通常在最醒目的位置,都会看到各种材质的镇纸供顾客选购——当然这些镇纸大多制作精良,除了具有压纸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这种镇纸,可不是以上那些软绵绵的“纸压”,而是一款硬派“金属压”——它就是老铜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这种镇纸的原身,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流通的铜币、银元等金属货币,它们被清洗干净后,作为镇纸使用。因为这些钱币在流通时经常受到磨损,再加上长久埋于地下,表面有一层泥土包浆,所以用清水清洗后再经自然晾干,很容易就变成了一块块光泽内敛、温润如玉的“老铜板”了(这也是它被命名为“老铜板”的由来)。
这种“老铜板”镇纸虽然看上去蛮有意思的,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在我国古代文房用具中,其实就早已出现类似这种“老铜板”的镇纸了。而且使用它的时候,还流传着一句很有意思的谚语——“一琴、二棋、三书、四画,五佛六碟七茶,八旗九流十艺,百般技艺千般忙。”这句话里的“一琴”就是指古琴,而作为文人书房里常见的镇纸,正是由古琴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