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通宝值钱价值高?
因为古代的钱币制造粗犷,用料考究,而且每一版的钱币都会由于铸工、流通过程中磨损等情况而存在一定的数量差异,因此几千枚钱币放在一起会有几倍甚至更多的差别(比如乾隆通宝满文宝泉局一母钱仅存170余枚)。而这种误差造成的差异正是现代钱币收藏中最值得深究的地方。 就拿光绪钱来说吧!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公元1908年)铸造的货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委托使英大臣在上海北苏州路建造“广东银厂”,试铸了重库平七钱二分的大面额银币。后因清廷认为银价奇昂,令停止铸发而作罢。到光绪十八年重新开铸。先是令广东按官铸旧例,用机器打造,后改为炉熔,并规定每百斤铜炼银43.6斤。币材先用洋灰(白铅)与青铜合成,至光绪二十年改用纯锡。因含铅量过高,所铸银元成色不佳。
为改变这种状况,又于光绪二十三年用新法炼银,先合铸成块,再化成液体浇入模具,不仅提高了质量,而且大大加强了防伪能力。至于背面龙纹则是在庚子国难之后,为了反击列强经济封锁而特地加制的。 光绪通宝制币工艺精细,材质精良,特别是一些珍稀品种因流通损耗极小而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和研究价值。例如甲午战争以后为对抗日本的金属压制技术而专门铸造的小圆钱“甲午年造”和纪念封上加盖的“光绪二十年吉字二角”等等,这些钱币的货币功能和历史意义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而它们在艺术史和社会史上的地位却愈加凸显出来。成为当今人们追逐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