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年造的有价值么?
清光绪34年(1908)始铸“大清铜币”,分黄铜、红铜二种材质。正面刻有“大清铜币”及干支纪年;背面中为蟠龙图,周边环以英文字母,左右各一十字花星。另有“度支部造”“户部造”等字样,区分各省铸币厂所铸。其中,“度支部造”者甚少,较为珍罕;而“户部造”者则较多见。 至于楼主所言“宣统年造”之“宣统”者,系清帝溥仪之年号(1909-1912)。然此朝并无铸币之举。若非“宣统三年”记值五文、十文样币,便是“宣统二年”浙江巡抚严修奏准在温州设立铸币厂,铸造当十文、当十二文铜元,但数量甚少,存世极稀。北京亦曾仿广东铸制银圆,因无市场,未发行,留存至今的极为罕见。 以上所述,可见楼主所言“宣统年造”,应是“宣统三年年造”或“宣统二年年造”之类。如是前一种,乃民国时期或近期伪造;如果是后一种,则是民国时期或近期真品。二者均不值一提。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大清铜币”,大部分是“户部造”者,而“户部造”者之中又大部分是“京局制造”者。此类铜币,按其背面的英文字母区分,共有二十五个版别。如配以不同字体的满文,则可以分出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不同的版本,除少数因错配模具而出现明显缺陷外,大多难以分辨。因而市面上便出现了很多假的“大清铜币”。这些假“大清铜币”多为机器制品,做工精良。即使个别被伪称“孤品”者,价格也极其低廉,让人很难辨认真伪。收藏界有“大清铜币,真假难辨,一文不值”的说法,颇能反映目前这种情况。当然,如果碰上特别精制的假“大清铜币”(比如,铸有阴文“部”字者),则必须仔细观察,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