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丙戍年是公历哪年?

万俟欣妍万俟欣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丙戌年是公历1936年,这一年的农历与公历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1936年2月4日,立春,正月初五 0:55:49前(子时)为乙亥,1:30:35后(丑时)为丙子 以此类推……

农历一九三七年的腊月廿四(1938年1月27日)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丙寅;农历一九三八年的正月初二(1938年2月8日)中午十一时至三时则是丁卯;

而农历一九三九年的十二月三十(1940年1月24日)上午九点十五分至十一点十分正是庚子;农历一九四零年的正月初九(1940年2月14日)下午三点十四分到大雾消失乃是辛丑等等。

至于题主所问“为什么《大上海》里民国九年和十年的日历显示的不一致”的原因也很简单,电影的时间线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元旦/春节-立夏/芒种-立秋/白露-立冬/小雪”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而是把冬至当作了一年之首。

从传统上来讲,冬至的确是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但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正月”“开年”的意思。而且从现代天文科学的眼光来看,冬至作为新年伊始更是有悖于常识——一年的开始应该是公历的一月一日。

无论是民国还是建国以后,官方所采用的历法都是西方的公历,因此公历与农历的年份其实是一一对应的(相差大概十三天),不存在什么“算错”的问题。不过,因为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时的缘故,导致同是公历1月1日的不同干支年份会在农历中呈现出“前半年是鼠年、后半年为牛年”的现象,这也就给一些人造成了混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