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巳末年是哪一年?

龙达东龙达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5年,己卯年。农历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个年头。民国四年正月,袁世凯在《大总统令》中称“中华民国四年元旦为阴历乙卯年十一月十八日”,则民国四年正月初一日正是阴历十二月十五日。上推一年(三年),则民国二年腊月二十四是阳历1914年2月2日,此日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再上推一年(二年),则民国元年闰九月二十四日是阳历1911年11月28日,新历公历11月28日恰为立冬。

由此可以知道,按照民国纪年法,1935年的立春始于农历二月十四日0点26分(具体时刻根据当年公历与农历所处的月份而定),惊蛰始于三月初四,春分立于三月十二,清明位于三月十九。谷雨于四月十三,立夏居五月十一,小满满五日,芒种入六月,小暑到七月,大暑处于中伏,立秋前五日,处暑八月末,白露秋分前后,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前后,小寒腊月。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旧中国采用北京时区(东八区),而台湾、东南亚以及中东一带国家采用东京时区(东九区),二者相差一小时。当我国大陆地区进入某节气时,台湾地区和以上国家和地区却刚刚进入上一节气的最后一个时间段。1979年以前的港澳台报纸和书籍对大陆地区的节气描述往往有误,需特别留意。例如,1935年和1936年的《星岛日报》时常把立春说成立春节气,把雨水说成雨水节气,把惊蛰说成惊蛰节气……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以农历计时,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因此每个月都有“大小月”之分,而现代公历计时则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每一个太阳年大致包含12个朔望月,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而每年的误差大约为30余秒,经过约400年误差才能“追补”回来。这种误差被称作“闰秒”或“世纪闰秒”,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如果某年度出现某个闰月的第二个月(即该闰月的大月)月末恰逢周六,那么该年内就加入一个“闰秒”。反之,若该内无此种情况,就不加入闰秒,以保持日历的平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