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都是银元哪?
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开始鼓铸银币,当时委托英国勃利克币制专家帮忙设计、试铸,但是最后没有流通发行。 到了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党政府决定新造国币,即所谓“国字贰角”,委托奥地利设计师设计制作模板。
1928年,国民政府又委托意大利籍设计师卢比诺设计制作纸样,定名为“国币壹圆”,作为准备发行的货币。 这两批币制方案都没有实现流通。最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底最后定案,由英资华孚银公司雕刻铜模,铸造了“法币”。 “法币”的面值有元、五角和二角五分三种,其中一角的面值最早出现,数量也最多。 为了控制物价,维护金融稳定,财政部以每元折合法郎(旧法国货币单位)兑换外汇,限令人民所有外币及外国货币一律向中央银行或指定银行换领法币。 1948年,国民党政府推行纸币发行政策,将法币改为“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