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汉阳是现在哪里?
先放地图,再说故事。 民国时期的汉阳区境大致包括现在武汉的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外加东西北湖以及江汉平原。 不过这里说的“汉阳”并非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的简称,而是指清朝末年设立的汉阳府(在今天的武汉市汉阳区)和汉黄德道(今属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一带)的合称,即上图中红色区域。 上图是1936年的长江江滩,可以看到当时的汉阳城区几乎是沿江而建,而且距离长江岸较近,因此时常遭到江水倒灌之祸。
说到水患就不得不提1954年湖北发生的特大洪水,那一年武汉三镇都被淹了,而且淹得都相当厉害,武汉关水位达28.3米(当时建有一座大型水塔用来标示水位,水塔顶部标高为海拔37.8米,而海平面则被设定为0米),而汉口水位更是达到了29.73米。
虽然今天武汉已经建起了大量的堤防和防洪工程,但毕竟“人定胜天”,这些防洪工程都是靠人力物力赶在天灾之前完成的。 那么有人会问了,在1954年那种情形下,当时的武汉市区到底是被淹了多深呢? 这个问题问对了人,因为我的老家正好位于武汉一个著名的内涝区——中山大道附近(这里是长江与汉水的夹角地区,属于低洼区域且无湖泊调蓄),1954年我家正好住在一座三层的小洋楼里,而我妈妈当时还怀着我的妹妹。
那年夏天我爸爸妈妈从苏州回武汉探亲,刚到武汉就发现这座城市已经被洪水包围了,然后他们坐船前往中山大道寻找我奶奶(当时她正在中山大道上的单位上班)。 等他们找到我奶奶的时候,她正牵着我在水里面走路呢! 那一年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那天是农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而我家包的是特大的甜粽。
晚上我们一家人站在阳台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听着远处隆隆的炮声;白天我们在楼下挖河泥,将河泥摊在太阳下面晒干以便烧锅。 那时我太小了,记得不太清楚,一切都得听我父母的讲述。据说有一天夜里屋外闪电雷鸣,家里漆黑一片,只听见母亲一边抱着我,一边不停地念叨着佛祖保佑之类的话。 而我最难忘的则是父亲给我讲他年轻的时候在上海做学徒的故事,听说上海发大水,淹死了很多人,连街边的电线杆都被冲跑了。 后来家里搬了一次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在家里的壁橱上面有一张特别厚的发黄的报纸,上面满是我不认识的汉字和一些奇怪的符号,经过仔细辨认才发现这是用繁体字写的“武汉抗洪胜利纪念”。报纸的日期竟然是1954年8月14日,而发行时间是凌晨1时!
原来在这座城市的夜晚还有这么神奇的一件事: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之中,报社的记者和印刷工人在黑暗里将一沓沓浸水的纸送到千家万户。 那一夜我第一次听到了“抗洪胜利”这几个振奋人心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