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换公历年为什么要减一?

付婧格付婧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还要从公元纪年开始说起,公元1年,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推行儒略历,规定每年一月开始于1月1日,但当时没有规定2月1日是公历新年。 公元80年,埃及总督托勒密七世把亚历山大的陵墓改成太阳神宙斯的雕像,并修建新宫殿,为了庆祝新宫殿的落成,将公元80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相当于中国的农历新年),并在这一天向众神供奉“新年祭品”。

后来罗马帝国采用儒略历后,2月1日被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但这个时候,人类社会的区域主要是在地中海和欧洲,这个“新年”的影响范围很小。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开始使用儒略历的(汉武帝时期引入,东汉时期确定),并且将2月1日确定为节日,称为元正(唐称元夕,宋称元夜、元宵)。不过,此时中国人并没有将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习俗。到了唐朝开始,新年才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元朝时,由于蒙古人最初不了解二十四节气,误以为冬至之后就是下一年的开始,因此将春节移到冬至,还出现了“得令冬至”的说法;而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也认为冬至后的第一个月第一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在明朝时出现了“十月元旦”的说法。

然而,到了清朝时,情况发生了转变。清兵入关后,受到蒙古影响,曾将春节改回冬至,而且规定只有满人才可以过春节,汉人只能过端午、中秋与冬至四个节日,可见春节回到农历正月初一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雍正帝提倡蒙古文化,所以又出现了“正月二十元旦”的说法。

而民国成立以后,采用了西方的公历,同时为了保持旧历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作为国民的新年,颁布了《中华民国的年份计算法》,其中第二章“岁首”中规定: “凡民用历书之出版,及官署通行文契,一律改用阳历,并以公历之元旦为岁首。惟民间之旧历,仍可沿袭,以示尊重习惯之意。” 而第四章“计时”则规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民国虽然采用了公历,但却用农历每月初一作为节气,用2月1日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而公历1月1日只作为“闰月的特殊情形”!这种计算方式,实际上承认了农历的权威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