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照相机拍照为什么?

柯权城柯权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做过一段摄影团购,对这个问题有点心得,勉强答一下. 首先,大家了解摄影发展史吗?知道摄影怎样从贵族艺术走向平民消费吗? 答案就是:胶卷的尺寸! 135是现代数码相机的雏形(因为数码相机的传感器大小一般与135底片相当),而120则是中画幅(中间画格的意思,区别于全画幅),两者都是标准化的尺寸规格。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能够买得起中画幅的人并不多。当时的摄影基本是由专业摄影机构拍摄商业照片(比如广告、新闻、人像)和135/120的自给自足。135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只要几元人民币一卷;劣势在于拍一张就要换卷,不便于快速连拍(后来有了自动换卷装置,但很贵很重,不太适合小型照相馆使用),而且成像尺寸太小。因此虽然普及了,但仍然是有钱人的玩物。

中画幅则相反,价格贵(一套胶卷相机+镜头要十几万人民币),但一次可以拍好几张,而且成像大,很适合照相馆批量冲洗照片。在五六十年代之前,大部分照相馆都使用中画幅设备。但随着135胶卷的大量生产和价格下调,照相馆渐渐都用上了135机器,甚至买了彩色胶卷,开始给顾客冲洗彩色照片了。

到了八十年代,由于数码技术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照相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了这么多背景,回到问题来。 问主所说的“民国时代”应该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正是135胶卷大量生产并取代中画幅设备之时,所以……照相馆应该都有了135机器。至于拍摄嘛,应该比现在更难些——没有快速连拍功能,得靠架在三脚架上固定好机器,然后手动对焦(这个可以靠人工踩踏板来完成连拍)。光线不好就得打光灯加闪光灯(那个年代还没人用热靴接口,插接头式闪光灯的)。

当然啦,那些有钱有闲的“上流社会”还是有机会去海外留学,并且把那边的照相器材商店买过来的,所以不排除有些土豪有中画幅设备的可能(●’ω’●) 最后多说一句,那个时候还没有“摄影师”“摄影器材店”的概念,照相馆(楼)负责拍摄,冲印,卖相纸,卖道具(灯光,三脚架等),他们才是“摄影行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