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是什么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历史对我们当代人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回顾历史,人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的起伏成败。历史是后人看待前人,后辈看待前辈的视角和观点,是宝贵的财富和智慧的源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特开设此相关栏目。
问题:我国近代史和国民党方面。
内容: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是指从193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是我国国民革命时代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一年,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的一年,其间1936年12月12日发生张学良和杨虎城“西安事变”的一年,也是近代史上令中华民族痛心疾首的“五大战役”之二“淞沪战争”爆发的一年。
1936年年初,为了谋求国民革命的成功,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改变了以往以广东为基地逐步北上的革命发展路线,积极促成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为主要地区的“西北大开发运动”即“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国共两党革命合作的新局面。此时,以汪精卫为首的驻渝国民政府亦开始改革弊政:“取消党禁,实行言论、结社、集会之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整顿党务,撤销中宣部、职工党务委员会及一切类似的秘密警察组织,改为政府行政监督;开放报禁,完全承认现有一切报纸之合法地位,不再加以任何干涉;取消限制出版法规,准许各种学术报刊之自由发行”,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相对抗。
年底,在陕西东北角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原北大、清华等校学生救国协会主席、时任东北救援总会主任执行部秘书的张文郁,为营救西安事变内的蒋介石,在赴上海向社会募捐款额时不幸死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执法警察枪杀;驻上海中国空军驱逐机第五团第二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在与日本侵略军空战中,因飞机被击中而殉职。
1936年12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警备司令樊崧和第36师师长钱大钧正在参加“淞沪战争”前线军事会议时,接到蒋介石密电:“如事变不能解决,即日东下。”当时,以顾祝同出任总司令的淞沪抗战正在鏖战。
第二天,即1936年12月13日,事变发展到了最高潮: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电令张发奎、桂永清解除杨虎城第17路军师、旅长职务,派兵进驻潼关、华阴;将张学良的北平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废罢;通电全国,宣布“张学良罪状”,同时调集第57、第71师和骑兵师沿平绥路南下;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等地学生举行罢课、示威游行,全国形成一股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民主的运动浪潮。
12月14日,张学良在司令部对师长童振铎、袁致宇、潘肇有表示:“本人主张民族利益至上,本人生死没有关系,惟民族利益不可不图。”同年12月18日,张学良乘火车东行。
1937年1月4日,张学良发出宣言,表明他的行为是被民族利益驱使,是为了促成全国团结和团结全国革命力量:“余今之举,绝非针对本党或政府,余之所为,完全是为民族利益,为抗日前线官兵生计起见,决无丝毫私弊。吾人既具有同样之民族立场,即应竭尽心力,共赴国难。今后应如何共赴国难,余当继续奋斗以图之。”
1936年6月,爆发红军与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师在甘肃临洮等地发生的“洮渭事变”;同时,在江西、安徽、湖北、河北、山东等地发生的红、白军间的“磨擦事件”。
此时,以宋哲元为西北国防最高行政委员会委员的长字第一师“西安兵变”后,不断在西北各防区扩充势力;以商震与傅作义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及副司令,率领其五原师和晋军第十师进人察素齐、百灵庙等塞北一带;中央军27师、28师、36师、91师、29军(缺一三五七团)进至河北山海关、榆关、秦皇岛等地,并向山东济南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