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不是人民币的背景?
我来讲讲这个「大跃进」时代的悲剧,可能比题主想象的要残忍惨烈无数倍。 首先说结论:绝对是一场浩劫。
1958年10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决定在西部大炼钢铁,以实现超英赶美的工业目标;12月,在湖北省孝感县西河滩开始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同时开始筹建核潜艇工程。 在全国上下一片大干快上的气氛下,各地为了显示成绩和赶超速度,疯狂地拆除了传统行业,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将工人投入重工业建设。
以武汉为例,当时整个武汉市的工业总产值有60%是依靠重工业实现的,而轻工业仅仅只占了40%。于是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建设大军在武汉三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重工业建设狂潮,这些建设工地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 以武钢为中心的重型机械制造项目迅速上马。就在建桥的同时,在河滩上又开始了新建钢铁厂的施工,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拔地而起。 然而这样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重工业的建设并不产生直接价值,其产品的绝大多数是用来作原料或燃料。
为了提供大量原材料,整个中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平原水库运动,将丘陵和梯田全部平掉以种植高产作物,同时将原有的湖泊池塘填平以供工业用煤和造窑。 就在这一年,中国农村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自然灾害(有人统计这场灾难导致的粮食减产高达7000万吨),但令人费解的是城市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重建和扩建,几乎没有任何考虑到农民利益的项目。
在这场混乱的重建运动中,作为经济中心的北京率先受到冲击,为了摆脱城市拥堵,将一些工厂迁往外地,同时在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和植树活动。而在传统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为了扩大工业用地,将市中心的黄浦江西岸全部分发给有关工厂作建设用地,致使苏州河两岸出现了大片空白地带。
1958年底,中国人口已经达到6.9亿,每年新出生的人口就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项占比重不断下降,到1959年已经下降到13.5%,低于工业税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向农村征收公粮,用来换取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
1959年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钢铁工业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寻找铁矿资源,扩大铁矿山开采规模。随着新的冶金工业基地的建立,中国钢铁生产得到了迅猛增长。到196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拥有14座大型钢铁厂,能够生产200多种钢材,基本上实现了钢铁工业部门的重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