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桌和清代书桌的区别?
先放图,后讲源流 首先明确一点说法,这种形状的桌子的流行是清中后期乃至近代的事。之前古人用的桌子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里就要讲到明朝士大夫的生活了。明代文人的生活与唐宋时期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倒退。唐宋时文人集会所用的“堂”、“斋”之设,到了明代就成了单独的书斋,而且位置极为私密,通常是在宅子的后面,或者极其偏静的院落里。(见《明世宗诚孝昭皇后行实志》)
明人生活讲究“独乐”,因此书房就极尽私密,而且面积不会太小,因为要容纳的东西可不少——书柜、书架、笔墨纸砚、文玩雅件等等,当然还少不了一两盆花草点缀。
这样一间书房,我们看明朝小说或戏剧时并不少见。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周进房、严监生房,又或是《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居室等。这间屋子一般由一条狭长的过道或走廊相连,过道上往往会有一个小门通到外面,这在建筑上称作“夹道厅”或“走马厅”。(详见《天工开物·椅杌》)
这是明人的书房,也是后世书斋的祖形。上面这张图片中的书桌就是按此形状制作的仿明式家具。 下面再来讲讲清式书房。其实清式书房在形式上与明式书房并无二致,同样是前廊后室,同样有一张小门与外界相通。然而细究之下却大有区别。
清中前期文治武功,国力强盛,加之乾隆皇帝好古成痴,因此这一时期的书房在装饰上极尽奢华。尤其是内府藏书之处,据记载 “金砖铺地,玉座围屏……文房四宝之外,更有各色珍玩之物,以资赏鉴。”(《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之一·建置·内府藏书处》)这跟明代文人们穷酸样儿简直没得比!
清中期以后国势渐弱,文人地位一落千丈。然而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一些新的风俗开始融入文人的生活之中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书斋挂绣像”,即在一间幽静的书房内悬挂名人肖像。据说这是蒙古文化中“崇拜英雄”习俗的一个变种。(参见俞晓群先生《书斋的故事》)所以看到这儿您就该明白,上图这幅画应该叫“民国先生的书斋”而不是“民国的书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