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的钱是谁?
昨天,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突然来访。说起话来,他居然叹息起自己的命运来。他说,二十多年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整天在奔波,一身的疲惫。想休息吧,却发现在打拼了大半辈子之后,却发现身边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连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是时聚时散,自己的生活就如同一张白纸,一片茫然。
听了他的讲述,我想了一下,发现从二十二岁到四十六岁这二十多年间,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是在漂泊中度过。年轻时,有的在赌桌旁,有的在酒肆中,有的在烟花巷里,醉生梦死间便过去了。中年后,各人都有了家,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东奔西走。就像几只浮萍,漂浮在水面,随波逐流。现在想想,真是“白驹过隙”,“光阴似箭”,人生苦短啊!不过,这匆匆岁月中却不乏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如果你有心欣赏的话,人生的每一时期都是最美丽的。就像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我们到了暮年。
回到正题,我的这位老友,到底为什叹息呢?当时,因为聊天,我忽然很好奇,便随口问他:你认识“老钱”吗?他说,不认识。我接着问,老钱在哪里?他说,“什么老钱,我不知道。”经过逼问,他知道了我说的“老钱”指的是什么人?干什么的?经过审问,他知道了他所说的“老钱”也就是我所说的钱钟书老先生。当我说起我收藏有《谈艺录》(上下),《管锥编》(上下),《围城》等钱钟书老先生的大作时,他忽然眼睛一亮,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问我,能不能够把他要的书名用英文写出来。我说《On the Art of Cookery》(《谈艺录》),《Parable of Cunnings》(《管锥编》),《How to Get the Better of Life》(《围城》)。他听了之后,忽然兴奋起来。拉着我的手,说,兄弟,有劳你了,等会儿我请你吃饭。
等我回到家后,查了一下英文,才知道《谈艺录 》:A Discourse on the Arts of Cooking,《管锥编 》:A Riddle of Cunnings,《围城 》:How to Get Rich Quick -- and Stay Rich .“快”,“富”两者以副词形式放在句末, 表示强调。
《谈艺录》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初步社出版,1951年作者对初版做了全部重写,改由北京人文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第一次翻译了荷兰作家扬·斯蒂恩斯为美国作家沃克曼所著的The Craft of Cookery一书所写的序言。扬·斯蒂恩斯在书中指出:“烹饪艺术是惟一把生肉变成食物的魔术,惟一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因为其他一切艺术只能引起好奇心和兴致,而烹饪艺术却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消除饥饿。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中说:“愈思愈觉艺术之林,天地虽大,无所不在。善读书者,无无聊之闲,无奇不有之怀;俯仰众山小而境界宽,出入天地而无尘埃。”
《管锥编 》的英译本,由美国达拉斯市德克萨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洛义(Norman Lotze,1934-1995)翻译。他翻译此书花了18年。1977年,他最先把《管锥编》译成英文,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将此书献给了他的母亲。洛义父亲去世较早,是母亲把他抚养大。洛义翻译《管锥编》时,曾对母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您认识到,我是多么地尊敬您。”
钱钟书《管锥编·序》中说:“取氏族所出,列采鱼贯,则汉书所纪世系,犹五岳而佐海,百裔而宗晋。”
《围城 》,The Meanings of Life—— How to Get,How to K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