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袁大头字体是谁书?
袁大头曾经也是中国民间流通最广, 百姓认可度最高的银元。因为币值是以银元为单位,俗称“洋钱”,所以民间又俗称其为“大钱”。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袁大头民国三年字体是谁写的呢?到底是不是孙中山写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网络上都有哪些流传的说法。有人说,这三体铭文中,“造”字上面那一横,是不是像蔡京的“鲁膺造”?下面那个“口”字稍微有一点胖,是不是有点像王克文人的“王克文造”?再仔细看看那一勾,是不是和王克文的“造”都差不多?
又有人说,据闻,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由于无钱发饷,遂将原银元上的“民国的名义取消”,改为“洪宪元年造”,并加铸袁世凯侧面像。当然,这两个人都说不足为凭,因为“造”字怎么写,从来就没有标准过,可能由于习惯而有所不同。不过,说这句话的人也说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两个人的风格就明显了。
其实,这两个人的风格还真就说不太上来,不过,这个“造”字确实不像民国三年时的写法,而是近代才有的“造”字的样子。但是,这个“造”到底是不是由袁书呢?从现有资料上来看,这个“造”非袁所书,而是经其同意而由他人代书。
因为35年前,即1975年4月26日,江西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一袁大头银元背面误刻“造”字。当时,经专家认定,此币为江西巨溪乡曾氏家族祖传物,曾老先生说,此币系其高祖1927年参加孙中山大元帅府北伐时,在南昌起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而得。其后,曾家一直珍藏,而“造”字盖是收藏家粗心所致。当时,因查无先例,便报经中央文化遗产委员会文物鉴定组同意,此“造”字银元暂存省博物馆(见《人民中国》一九七六年第一期第44页)。所以,这个“造”字非袁大头的签名,而是经其同意,他人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