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三供吗?
清代有三供吗?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一说是腊月二十四日),要举行祭灶的习俗。因灶神乃唐朝傅奕所造,民间祀之,祈求灶神保佑来年全家幸福,无病无灾,且预示来年粮食有成。后逐渐形成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廿四日扫舍,廿五日祭财神,廿六日祭赤口(亦称“烧街纸”或“施孤”)等。至清代,雍正年间(1725-1735)始定祀灶为二十三日,从此相沿至今。
祭关帝:明代已有帝祖观,内祀关圣。清顺治二年(1645),于帝祖观前置武庙,祀蚩尤、岳武穆王(岳飞)、关圣。民间立祭,惟以关圣为主。每年五月十二日祀于家,十二月二十二日祀于庙,除夕祀于宫,必以猪首祀之。
祭祖:除夕前十日,扫舍以后,便开始置办年货,安放神饼(年饼)、鸡酒(酒酿)、鱼,布置神堂。除夕日,早供奉祖先,晚迎(接)财神。清顾禄《清嘉录》云:“除夕日,祀神于西堂,献荸荠、松仁、莲心、芝麻、八宝、甘蔗、松子、豆、干、玫瑰、莲子、荸荠、莲蓬、橘、灯心果等二十余种,谓之接财神。又夕馔,家祭多用鸡,盖取其素有,余鸡无遗,能报本反始之意矣。”除夕祀神,主要为关帝,次为“三供”(土地、灶君、宗神),家祀者则以祖先为主。
清代的岁时民俗,在饮食上也有所表现。
新年节:正月初一,鸡鸣而起,禁食油锅煮食之俗。唯饮酒食菜,送新年礼金。家人团圆,庆新年节,饮新正酒,吃新年饭。次日天明,拜年待客,其典礼亚于岁首。
春龙节:亦名“龙抬头”。传说农神烛阴,即司农之祖,有龙之形式,玉历春尽,乃潜归深渊,潜居苟出入,及春分而登天,为众龙之首,因而春分日,迎龙头,以酒果盛祭一日,凡井水、村墟、里社皆以酒祭祀之。用青竹叶插于杆头,名曰“龙头”,留待吉祥之日以焚,士女戴着“龙头”,饰以莲蓬、桃符,争奇斗胜,谓戴了“龙头”,一年四季不头痛。
花朝节:二月二日,谓百花生日。宋吴自牧《梦粱录》云:“二月十二日花朝。”或曰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或曰春分之前一日为花朝。士女游春,插花吟赏,又称“花神生日”、“花神会”。唐李贺有“帝子笙歌月似霜,红妆夜镜九秋霜”之句。明张岱《陶庵梦忆》有“桃符板”的记载:“腊月前后,土人以土卵悬桃符板,佩菊芽、胡桃,满车满船,歌吹俱绝。”
牛生日:即牛郎星生日。旧时以牛郎星为织女星之夫牛郎。星家以此为牛生日,岁九月,牵牛涉过织女,谓之“鹊桥”。唐杨炯《王勃集送徐氏妃序》:“时牛女岁月,重七之时,俱会天河,永不相失。”明吕柟《西麓子中说》:“昔人有叹七夕之会,而未有会于牛生日者。”
清明节:亦名“祭坟”、“祭拜”。上墓祭祖,尽捐祭祀之仪。禁火寒食,唯食麦粥、桃羹,乃为纪念介子推所定之法。是日,女子饰清明节、“少女春”,折新丝摘柳,贮以金豆,以示青春来复,白头永驻。南宋末,孟虎臣以清明插子榆尖于鬓,曰:“不尔,将坠髻耳”(《灵隐寺志》)。士女郊外踏青,置酒踏青,为“踏青宴”,以丝囊盛菱角,互赠相亲,曰“写春”(《清嘉录》)。明代犹存此俗,清国朝修《明史》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