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黑陶清代有吗?
镂空黑陶清代有吗?
镂空工艺可以追溯到汉代,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镂空工艺品,而且较为发达,如镂空漆器、镂空竹器、镂空铜器和镂空錫器等等,但以陶器为最多。镂空工艺在战国直至汉代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明代大工匠丁允仲曾评论说:“镂者以篆文、孔子、七大夫、鬼神、鸟兽、山水、人物、花木、器物,无不入细,而历代名手亦多有之。”
镂空黑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镂空艺术开始于原始时代,原始人利用竹木的框架,在木制器具上镂空出其造型,所用材料有竹、木、骨、蚌、石等。自汉以来,人们将许多贵重物品如玉器、珠宝、书画等藏匿于镂空器皿之中,以防盗贼或者不利于自己的因素的出现。同时,由于中国历来有“藏“的习俗,将贵重之物藏于”镂空“之后,既有掩藏之意,又有祈福免灾的愿望。
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镂空艺术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它不但体现在器具上,而且逐步体现在服饰上。宋代《桐阴清梦图》中的仕女上衣便有着漂亮的镂空装饰。
明代,丝织业发达,镂空技法广泛用来织绣衣服,如宋洋的《瑶台步月图》中,佳人半露胸乳,颈前方和胸前各有一个不规则的镂空“十”字,丝绣工艺精巧,仿佛隐隐散发出缕缕清香。
清朝,则出现了大量镂空艺术品。康熙皇帝酷爱雕刻艺术,命工匠在各类物件上雕刻花纹,所用的工艺材料有金属、玉、石、竹木等。其中,玉蚕的雕刻最为著名,据记载,一只玉蚕体长13.7厘米,宽0.8厘米,颈弯作“S”形,头顶双菱蒂作眼。这只玉蚕由硬木质材料抠空后镶在金丝之内制成,制作之精,可谓鬼斧神工。从此,镂空艺术更加广泛地运用于宫廷贵族的衣食住行为
清朝中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镂空艺木家。江苏镇江的陆留全,擅长镂雕佛造像,所制作的檀香木佛龛,周身镂空雕琢,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北京的杨兰仙,做工极精细,惜作品流传下来极少。湖南岳阳的徐宣韬,能雕善刻,曾在岳阳楼附近为一座祠堂刻二十四尊神像,据说栩栩如生,令人望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