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上色叫什么?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在场景,就清朝的时候,皇宫里面的人,用的那些玉首饰之类的东西,都上着非常鲜艳的色彩,有红的,有紫的,有黄的,有绿的。可如今,这些玉器还呈现着原有的那番模样,玉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却带着丰富的雕琢线条和纹路。那么,以前玉器是怎么上色的呢? 上色又是为了什么?
清代玉器上色叫什么?
清代玉器的上色工艺,叫“上蜡”,又叫“封蜡”,是将玉器清洗干净,然后上蜡,这样使玉器看起来光亮润泽。
为什么清代玉器要上蜡?
一是为了减少空气里细菌和灰尘对玉器的污染,我们平常去看玉器,就会感到玉器表面有污垢和细菌,但上蜡后会减少很多;二是可以保持玉器的湿度,防止因为空气中水份的蒸发度不同,或在不同环境里,水份含量的不同,造成的玉器因水份含量不同而产生的胀缩情况;三是上蜡后玉器看起来更透明、温润、有光泽,是艺术品呈现出好的状态;四是防磨损,毕竟玉石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多晶介质,受到外力很容易破碎,上蜡后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磨损。
但是,这些上蜡的玉器,时间一久,因为接触空气的地方会氧化,出现颜色变质的现象。一些玉匠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在玉器的表面裹上一层薄薄的白蜡,这样就防止了氧化。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有些清代的玉器,因为表面裹了白蜡的原因,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可以见到细微的白蜡粘附在玉器表面的凝结颗粒状白色物。因为白蜡透明,所以不影响玉器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