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尺值钱吗?
这是藏家在出售的一件清代“镇尺”,材质为黄蜡石,长13.2厘米,宽4.3厘米,厚4.3厘米。从图片上看,石头为黄褐色,略带浅绿色,形状犹如一根骨头,棱角分明,周身除了几个自然的细小凹陷外,几乎无其他纹饰。这样的镇尺,在如今的奇石收藏家中比较多,属于典型的大自然赐予的奇石。
一般说来,作为件观赏石,其价值主要看其外形和色泽是否美观。但就上述这件 “镇尺”而言,其还有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原来,过去一些人常在案头摆放“镇尺”,以期稳住浮躁的心性而潜心读书,或者借助于“压住尺”之谐音,希望考试榜上有名。
正因如此,镇尺成为文房四宝(镇尺又名镇文)之一,成为读书人的必备之物。据乾隆十二年(1747年)徐乾学《南雷诗文集叙》卷一记载:“尝读书于荒祠废寺,有土阶一室,松竹环绕,有榻床桌椅,炉铛茶锅,窗牖殆忘掩闭,意甚适。”但当时未能久住,临行时,在墙壁上题诗一首:“竹径通幽处,禅关夕莫开。如何一片月,不动两三台。坐听秋声古,吟看夜宿来。他时遗此室,犹有倚阑材。”其中“如何一片月,不动两三台”之句,颇切合此间景物。
另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宫中《宫史》载:“凡文人为斋中雅玩,咸(皆)置镇纸,以砥平日翰墨之暇。”可见镇尺在乾隆初年时还是很普通的文人雅玩。但在此之后,由于镇尺和书房中的案、几等家具一样,大多呈方形,棱角分明,在清中晚期逐渐成为镇杀四方、处世无畏的象征。此时其价值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观赏石,而更多地附着上了文化元素,因此而成为文人雅士或文人化了的商人所最爱的杂项藏品。现在,此件清代“镇尺”,就正在这样一只杂项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