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铜钱贵?
清代铜钱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较短,铜的原料含量较少的清代钱币。清代时期,全国的铜主要来自日本、越南、缅甸等国,清朝在乾隆末年,开始出现铜不足问题,所以,从嘉庆年间起,开始发行“嘉庆通宝”大钱和铁钱,以解决铜不足问题。
但到了道光时期便完全用铁钱,光绪年间又出现了大量用铅、镁取代铜来铸造钱币的现象。铜原料的减少以及用铜代用品代替铜铸造钱币,这大大降低了清代钱币的质量和价值。
另一方面,清代初期,为了强调国家统一以及对铸币监督,颁布“严禁私造并禁止民间买卖铜钱”的禁令,禁止铜市流通。但是,这些铜币在民间流通非常普遍,甚至成为买卖货币,清朝政府不得不在嘉庆年间废止这一禁令。为了杜绝钱币私铸问题,政府增加了对私铸钱币犯的处罚,但当时民间的铜器需求量非常庞大,铜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造成铜钱币的短缺,这必然使清代钱币数量减少,也使清代钱币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