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谁的书好?
清代的学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比较繁荣,各种著作大量涌现,其中有不少较好的著作。如顾炎武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查慎行撰写的《海岛逸志》,谈迁撰写的《北游录》、《北游录》,杨宾撰写的《柳边纪略》等,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都是比较有水平的著作。吴敬梓写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吴沃尧写的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写的《老残游记》,李伯元写的《官场现形记》,以及李宝嘉写的《官场现形字》、曾朴写的《孽海花》,都属于批判旧社会制度和揭示官僚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好小说。
清朝末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爱国运动中,提倡“文学改良”运动,要求用白话文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在“文学改良”运动中,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提出了新的文学主张,要求用“言文合一”的白话文来代替“言文不合”的文言文。胡适写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写的《文学革命论》、鲁迅写的《狂人日记》等,都宣传了文学革命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我国的新文学运动的发展。鲁迅写的散文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小说《呐喊》和《彷徨》,以及郭沫若的诗歌、戏剧,茅盾的小说等,都对旧社会制度、“三座大山”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批判,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