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太师少保哪一年的?
民国的太师少保是什么时候的?
他究竟做了什么?
据说他还有另外一个别号,
叫“黄五毒”,
那又是为何呢?
他可是民国时期大有人气的文人画师,
书法、绘画都是行家里手。
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
1887年2月20日,黄侃出生,8岁入私塾,13岁已读完了《诗经》《论语》等古籍。17岁时,黄侃考上北京大学文科,1905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研究哲学和经济学。自那时起至1927年,十年间他6次东渡日本,6次往返上海、北京、武汉之间,最终没能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北大,黄侃遇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蔡元培,在得到蔡元培的赏识后,黄侃奋发图强,以“我辈即以此终其身矣”的执着,成为了中国学界著名的“四武”之一。所谓“四武”,是指素有神秘主义经历的“章太炎门下四弟子”,即宋恕、舒绶祺、黄侃和罗振玉。
毕业后,黄侃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执教。1927年36岁的黄侃出任教于中央大学(原国立东南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国文学编辑委员、《国学季刊》编辑主任,“一二八”抗战后,中国文学社在上海成立,黄侃被推选为社长。
讲学之余,黄侃喜欢作书画印,还常常为经史子集作校勘论文,一生勤于著述,在古典文学、音韵训诂、文字学、史学、校勘学、词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据传说,黄侃在上课时常常手执一根教棒,学生不敢松懈,若发现学生读书读错了,便随手拿起教棒打个半死,若是讲错了,会索性敲断桌子,但就算如此残忍,也敌不过他对学问的痴狂,他对学问痴迷到如痴如狂的地步。所以在后来,他索性将自己封闭起来,每天足不出户,埋头于故纸堆中,过着平淡神秘的生活。
他不置产业,为人耿直疏狂,生性放达,衣着邋遢,生活中处处是隐士之风。1935年11月22日,一代名家、奇才病死于南京,享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