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帽翎管有区别吗?
清代的冠帽主要有红绒,花翎,蓝翎及冠顶等。蓝翎的形状是用鹖鸟的羽做成的,鹖鸟是种猛禽,它的羽毛可以象征勇猛。清代的王公大臣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采用的是鹖鸟的羽饰,俗称蓝翎。清兵人伍时,要将辫子盘于帽子内,在脑后插上红缨,以示区别于百姓。
满清在入关前,王公贵族及侍卫是顶戴花翎为帽饰,它是插在帽子上的。花翎是用孔雀的羽毛做成的,有大毛,小毛和眼子的分别,眼子就是指孔雀毛上的圆点,眼子越多表示级别越高。皇子和皇孙戴二眼花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显贵戴三眼花翎。蓝翎与花翎的区别是,花翎是用整根的翎管,而蓝翎是需要拼制的,它必须分成左右两边对峙着插戴上。
清兵入关后,为表彰和笼络汉族官员,皇帝特赏他们戴花翎。因此,花翎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只有朝廷的高级官员才能配戴,一般官吏要经过皇帝的恩赐。官员们把戴花翎看作是无上光荣的,而清政府也拿它当作笼络官员的手段,甚至以顶戴花翎作为升官晋爵的标志。
顶戴是封官加爵的徽识。亲王及一品官员为红宝石顶,太子太傅和三品为蓝宝石顶,辅国公和三品为珊瑚顶,光禄大夫和四品为起瓜顶,镇国公和五品为蓝晶顶,翰林院庶吉士和七品为水晶顶,镇国将军和八品为水晶顶,奉国将军和同知为砗砂顶,副将和通判为铁珊瑚顶。官员的品级越高,其顶戴的材质越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