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母钱有没有流金?
清代母钱,过去钱币界有“大清铜币母钱铸有流金”一说,有的书中还讲:“流金在钱币学中,属于母钱范畴,它是母钱的铸造过程中,浇铸时,铜液流在钱范内壁所致,属自然而成”,“母钱流金现象是不争之说”。这些说词,多年来被藏家认同,也成了鉴定清代母钱的特征。
实际上,上面所讲清代母钱“流金”,是不正确的说法。下面以实物加以说明:
图一是民国三十三年出版《泉币》杂志第四卷第二、三期合刊,该期的《母范墨拓》一文中刊载了作者陈志达藏有的一套广东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母钱,“流金母(背图)一枚”,该枚母钱和《集泉汇》中的相同(注:2008年出版的《百年钱王――罗伯昭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第124页中,陈荫荣撰文《我所见到的罗伯昭先生铜范》,其中罗先生所藏的广东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母钱,也有“流金母(背图)”,文字和陈志达所藏母钱相同,即“制于粤省总督张人骏广”,可互相印证)。图二是该枚母钱原物照片,图三是该枚母钱原铸钱照片。上述图一、图二、图三,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母钱“流金”的实物,从中不难看出:第一,拓片和原物照片、原铸钱的照片“流金”图案相符,说明拓片不是臆造。第二,“流金”呈黑褐色,而不是金黄色,说明不是“铜液”铸造所致。第三,该枚母钱的“流金”是呈线图状,而不是“铜液”所铸图案,且“流金”图案十分清晰,与钱体是整体,若“铜液”所铸,不可能这样清晰和整齐,甚至呈线图状。第四,从拓片和照片中可见,该枚母钱与《罗伯昭捐赠金银铜铁范拓片集》(中国钱币博物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中的铜钱范非常相似,可互相印证。因此作者认为:“流金”不是“浇铸时,铜液流在钱范内壁所致”,而是铸造母钱的铜范内壁图案,即“铜范内壁”墨拓和原铸铜钱的“纹饰”,可确切地称其为“流金纹饰”,清代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的母钱就有这样的纹饰。
“母钱铸有流金”一说,不确切,它不是母钱铸造时铜液流在钱范内壁,而是铸造母钱的铜钱范内壁纹饰所铸。因此,清代母钱铸钱后,有无“流金”图案,并不能说明有“流金”图案的是母钱,应作具体分析,即该版“母钱”是否有“流金”图案。如清代宣统三年大清铜币福建、江苏、安徽、浙江、云南、四川、湖北等省“二十文”的母钱,就没有“流金”图案,这些母钱也有的是极罕品,因此该版母钱是否“母钱铸有流金”,要从其他方面加以考究和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