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帽筒有多高?
帽筒出现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用以承置帽冠,故名。帽筒又称“官帽筒”,在满族贵族家庭中大量使用,平民家庭罕见。帽筒用于插放外出穿罩衣时戴的便帽,上面有顶。帽筒大都成 对制作,陈设于室内炕上。帽筒有陶瓷、铜等质,也有木制髹饰彩绘的。陶瓷帽筒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珐琅彩、三色等品种,造型庄重,色彩鲜艳。
帽筒的产生源于“剃发易服”政令。满人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改穿满装,戴“顶戴花翎”,穿“马蹄袖”。帽筒就是为承置“顶戴花翎”而产生的。其器形与传统瓷塑中的“观音兜”样式十分接近,应是由此式样改制而成。 帽筒种类繁多,制作精良,特别是晚清光绪时期,帽筒产量甚大,流传较广,因此也最为人们所熟悉。帽筒制作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镇和山东淄博等地,多为圆柱形 ,底部承以须弥座,上面作覆盘式鼓心托,以便承插帽子。器高大小与插戴的帽冠大小相称,一般高30至50厘米,造型庄重,古拙大方。
从清代帽形大小和帽筒实测数据(山东淄博博物馆藏品)可以得知,清代帽筒高度基本在40厘米左右。清代帽形通常分大、中、小号三种。大号为六品以上高级官吏戴帽所用,帽筒高为46厘米;中号是备五品以下官员戴帽所用,高约42厘米;小号是备轿夫、仆役等用,高约36厘米。
帽筒作为清季的特有陈设观赏瓷,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堪称中国古陶瓷造型发展的收关之笔。帽筒的生产,至民国仍延续不衰,制作也承袭晚清风格,但其制作工艺和绘画水平大大逊色于晚清,且器型较大,并没有大、中、小号之分。
帽筒的产生与清政府的“剃发易服”政令有关。满人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强迫汉人剃发,改穿满装,戴“顶戴花翎”。因此,满人入关后的初期,无论满人在内廷还是外出骑射办公,都头戴凉帽,顶上加帽筒,帽筒上才插“顶戴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