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出名的画家?
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
清初四僧的山水画和四王有所不同。他们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对明王朝的覆灭有着切肤之痛。在入清以后,他们或削发为僧,或以儒为佛,隐逸避世,遁入空门。他们虽然也皈依了佛教,但心中还燃烧着民族感情的炭火,保留着强烈的复明思想,因此,不可能像四王那样安于现状,去追求清淡平和的笔墨趣味。他们更多的是把笔墨作为消愁解闷的手段,作为排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工具,作品具有一种发泄郁愤的情感因素。
六家:龚贤、萧云从、程邃、杨龙友、程正揆、恽向
与四僧和四王不怎么发生关系,但与四王同样重视笔墨技法,他们在创作方法上也比较倾向于复古。四僧与四王和六家在美学思想上虽有不同,但他们在创作上继承传统和重视笔墨技法则是共同之点。
金陵八家和新安派均是清前期比较重要的山水画派,他们均重视传统技法。如金陵八家中高岑和樊圻曾宗法王翚,高岑还远绍黄公望;吴宏擅学陈洪绶;邹喆、叶欣、龚贤都曾受浙派影响。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音挥)、王原祁
四王中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松江人,王时敏为王鉴甥,王原祁为王时敏孙,王翚是太仓人。王鉴与王翚为忘年交。王翚、王原祁曾同时为康熙皇帝作画,被当时人们称为“画圣”、“画神”。
扬州八怪
主要由活动在扬州地区的8位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组成,其成员各有不同说法,通常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罗聘、李方膺等8人。他们大多出身于社会中下层或是逐渐下层化,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擅长诗文,喜作指画。所谓“怪”是指他们画风怪异和行为放纵清逸,不拘常格。
在创作中,他们不拘泥于形似而着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作品较注重个性的张扬,并力求创新,冲破当时摹古风气的统治,“自立门户”、“不落俗套”。他们尤其重视诗、书、画、印等综合艺术形式的结合和相互烘托作用,在文人绘画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
海派美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心。西洋文化东渐,促使一些从北京、扬州等地来沪的画家致力于传统中国画技法和西洋画法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形成一种艺术风格,并带动一批有影响的画家聚于上海,被人称为海派。主要代表画家有任熊、任薰、任颐、张熊、吴昌硕、钱慧安、胡远等。其中任颐、吴昌硕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