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作品有什么意思?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十五日,朱熹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出生。
朱熹5岁上学,11岁通晓《五经》,20岁(绍兴十八年)中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少时受教于父朱松,后随父旅居秦州,不久返回建阳考亭老家。朱熹31岁拜吕广问为师,32岁始,游学于浙东。师从著名学者李侗(龟山之高弟,龟山指杨时)。
朱熹34岁起,在建阳云谷设馆,正式讲学。南宋孝宗淳熙二年至六年(1175—1179年)朱熹在福建漳州的白云岩书院讲学时,写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淳熙六年,朱熹应邀到他思想发源地(庐山北麓)的白鹿洞书院讲学,特为书院拟定了教育纲领,即《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叫《白鹿洞书院教条》),对书院的宗旨、教学内容、目的等都做了具体说明。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九月,朱熹受宰相史浩推荐,在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任知军职事。到任不久,朱熹便来到白鹿洞书院,看到办学时的旧址坍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便决定在原址上修复书院,他不仅自己捐银300两,还派人到庐山铜岭采铜6000斤铸钟铸砚,并自兼洞主,延请著名学者刘子翬、刘子翚、刘子元、李几圣、韩寅亮等主持院务,亲自制定《学规》,重新订立《白鹿洞书院教条》,还带领修筑书院外圃。朱熹在南康军任内,多次到书院讲学,他还在书院左边的别墅建造“方外轩”居住和讲学。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在任上,由于不满朝廷政治腐败,于七月辞官,但仍兼白鹿洞书院事,他回到建阳的考亭,讲学论道,从事写作和著述,一直到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六十余年间,未有间断,直至病逝考亭。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冬,朱熹在南昌讲过学,次年冬(1191年),在临江军又讲过学。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六年(1195年)冬,朱熹在湖南主持岳麓书院教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朝廷内兴起了批判理学的运动,朱熹一生的主要著述在庆元二年(1196年)被焚烧,朱熹被斥为“伪学”,朱熹被迫离开岳麓书院。后又回到考亭的书院继续讲学,直到病逝于书院之中,享年71岁,于嘉泰二年(1202年)八月十一日葬于建阳县(今福建南平建阳区)黄坑大林源后垅山。
朱熹一生著书无数,有《易学》《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或问》《朱子语类》《朱子文集》《朱子家礼》等。为历代儒客居士所尊崇。明清两代皇帝御诏朱熹为“大贤”、“大哲”,文武百官皆尊其为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