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模具紫砂壶吗?
清康熙时,紫砂壶的艺术风格起了变化,出现了堆花、粉彩、镂雕,特别是色泥加金带的制作,使紫砂壶装饰有朴素的本色向华丽多彩的风格转变。在造型方面,紫砂壶品种与数量都比明代增多。除茗壶外,有大型茶具,如提梁、壶承、面缸、酒具;又生活实用品,有笔筒、水盂、洗、印盒、杯、瓶以及仿古彝器;还有一些陈设观赏品,如花盆、案头摆件、佛像罗汉等。
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之后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壶艺大师,他不仅制壶工艺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而且开拓了仿生壶形,用瓜果、瓜瓢等造型塑造壶体,使紫砂壶形千姿百态。时大彬之子、弟时鹏、时墅、时朋、侄时启新,也都是制壶好手,各有风格。清中期的制壶名家有陈鸿寿、邵大亨、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沈陈和、董南苑等。陈鸿寿号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鉴赏家,他与杨彭年合作制壶,设计壶样56种,由陈或友人镌刻书画,世称“曼生壶”。邵大亨所制茗壶以浑厚凝重见长,作品不尚华丽,素面素心,大器规整、小器严谨,尤以掇球壶著称于世。杨氏兄妹的作品端庄工巧,技艺超群。杨彭年制砂壶,其妹凤年作壶而彭年书铭镌刻。他们与陈曼生合作所制之壶,使紫砂壶艺由纯工艺制作向文人艺术化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曼生壶的产生,紫砂壶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化、制作精美的新阶段。
光绪年间,丁宝祯在四川做巡抚时,督造紫砂壶。这一时期的紫砂造型与宫廷合作,制作精致,出现了有模具制作的方壶和圆壶。此外,还有陈荫棠、冯桂林、程寿珍、俞国良、制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