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打孔是什么意思?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严重,特别是近代以来,外国银(硬)币、银(生)条进入中国后,铜钱购买力锐减,一枚铜钱只够买一撮盐。穷苦人买点油盐酱醋、柴米针线,要是用散钱,手中得捏着一大堆。于是,穷人就把一些大钱用针缝在布上当零钱花,有的用鼻烟壶里的银簪子把铜钱眼撑大,串在手上、脚踝、发辫上以代钱包,防贼防盗,故而出现了大钱打孔的现象。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天津版《铸币汇编记事》载:“光绪三十一年各省通行大钱,皆以制钱七枚合文值一分,以大钱一枚当制钱七枚,其钱文皆曰宝泉当制钱十文,钱文外沿有光绪年造字样,大钱铸成未行,民间多将钱眼稍放大些,穿系键上,往来交易,视为当然。”
由于清朝后期物价飞涨,铜钱的“值”已不够铸钱本铜的“值”,致使铜价猛涨,制钱和当十大钱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和熔铸。加之,中国与世界接轨后,外国硬银币的冲击,银钱比价严重失调,“当十大钱”和制钱逐步失去控制。清末大钱不景气的现实,迫使人们对大钱采用打孔的“非常之举”。
清朝末期,地方封藩土司、军区头目、军阀及官僚富商、银行商号、商埠市镇,甚至小手私工业铺坊主、农村有产之家,多有铸造私钱。清代私铸钱币质量差,钱文不清,地张模糊,铸制粗劣且减重,以奸利图财,其钱的铸打私字、戳记,亦有铸造减重劣钱,打孔加重使用,牟不义之财的情况。
“当十大钱”在当时是制钱的一场改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意义的。其制钱铸额,几百年相沿无多大变化,清代仍袭明制,每岁铸钱一千二十七万五千文,虽几经提高,也无多大增幅,仅为民家所存的制钱就达十八万亿以上。制钱供应的不足,铸额和使用额相差悬殊,又适逢“银贵钱贱”,制钱缺乏的现实,迫使清当局铸造大钱。光绪三十二年清当局下诏令:今后以银为主币,铜、镍币为辅币,不准再铸制钱和“当十大钱”。
“清当十大钱”打孔现象,是清末经济严重衰退的真实表现,也是清末政治、经济和军事腐败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