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瓷器收藏?
在瓷器的收藏体系中,清代瓷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清代历时较久,可分早、中、晚三段。早期为民国初年,中、晚期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历史时间很短,所以清代的陶瓷比宋、明时期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制作更加精细,釉色品种繁多,彩绘瓷器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官窑的产量不大,民窑得到飞速发展,青花瓷在瓷器中占首要位置。
清代早中时期的制瓷地点主要集中在景德镇。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对制瓷工艺发展的制约和阻碍很大。因此,早期出现了仿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瓷器。后来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早期的民窑青花瓷,色彩浅淡,画面简单,造型多见大盘、大碗,瓶类较少。中期青花瓷的制作与早期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只是造型趋向复杂,盘、碗尺寸较小。制作粗糙,缺乏精工细作,胎骨比早期厚。后期青花瓷的制作,与中、前期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但在造型上,除承袭中、前期款式外,又创制了象生瓷。
彩色瓷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和浅绛彩三个主要品种。斗彩主要在中期以后烧制成功。中期以前只有青花加彩品种。青花加彩是器物先绘青花作为轮廓,然后在青花轮廓内填绘釉上彩色。它的制作工艺、图案纹饰均不成熟。后期的斗彩瓷器制作更加精致,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釉里红装饰,使器物色彩更加艳丽。
釉中五彩在早期就已烧制成功,主要特点是:在烧成的瓷胎上直接填涂彩色,再入窑经800℃低温烘烧而成。釉上五彩是在明代五彩瓷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在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饰,再入窑以650℃或700℃低温烧成。明五彩大多没有用釉色,仅以红、黄、绿、紫、黑等色釉上彩料进行装饰。清五彩则除了使用彩料外,还使用了釉色进行装饰。其主要特征是:色釉艳丽,画工精细。早期五彩以红、黄、绿、紫、黑等色描绘,色调浓艳,给人以庄重之感。中、晚期,由于社会需要,在制作上进行了改革,五彩色增加了胭脂红、金黄、粉红等色,器皿上出现了花盆、鱼缸、瓶、罐、盘、勺等品。
浅绛彩也称浅绛加粉在后期时创烧。其制作方法是:以浅淡的水墨在白瓷上进行彩绘,然后以650℃或700℃的温度烧成。浅绛彩瓷多以浅绛彩为主,或采用粉彩、三彩装饰。在装饰上,采用绘、刻、印、划等手法,尤以“珠山八友”所作浅绛彩瓷闻名。所制图案以山水、人物、草虫、动物为主,也有以诗句、印鉴为装饰的,风格朴实,以水墨作瓷画,酷似纸、绢上的中国画。
黑色釉瓷在唐代就已出现,宋代发展很快,有茶色釉、油滴釉等品种。清代黑釉瓷在前代基础上又向前发展,创烧了新工艺,黑色釉瓷有洒蓝色釉瓷、黑色釉描金瓷等品种。
颜色釉瓷也是在宋朝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出现了金红釉瓷、紫色釉瓷、瓜皮釉瓷、窑变红釉瓷等品种,这些色釉瓷在制作时,常常加以各种不同的装饰手法,如描金、镂空、浮雕、象生造型等。
清代瓷器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使陶瓷工艺很难有更多的发展和提高。
以上是瓷器鉴定收藏中常见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