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有喜字吗?
大喜之“喜”字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有着极高的象征寓意。喜字文化是中国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中国人的婚恋活动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喜字以其独有的符号形式和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方面。
“喜”字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当时人们用贝壳串成“身佩珠玉,喜上眉梢”形状,用来表示喜庆、喜悦。后来人们用绳索编成花篮形状代表“喜”,称之为“喜索”。后来人们又把“喜索”用在嫁娶上,称为“索福儿”,或“喜儿”。到了明代才出现了“喜”字。喜字文化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般说来,明清的吉祥图案文字大多以“暗八仙”式表达,即“八仙”暗藏在图案中,以暗示“八仙”之意。而真正具有文字特点的图案文字则首推清代的“喜”字。“喜”字图案的文字特点,是“喜”字笔画繁复、曲折多变,既非象形、会意,也不能单独成字。如“囍”字,字面上是两个“喜”,两个“喜”字重叠在一起,构成一个上下两层、左右两层的“喜”字。又如“囍”字,“喜”字外又加一“喜”,字外还加一“喜”,三层叠加,结构复杂。“喜”字的书写方法也较特殊,不是简单的左右组合或上下组合,而是左、右、上、下错位叠加。这种结构形式和书写方法既不象形、会意,也不能单独成字,因此它是以“字”为单位,以“字”为载体的一种文字图案。明代时民间开始流行以“囍”字作装饰图案,如“囍”字灯,用红纸剪成两个“喜”字,纸条穿成一排,每根纸条上都有许多小孔,点上蜡烛照在墙上或天花板上就出现许多“喜”字的重叠图案。在喜民间,人们又把“囍”字叫做“龙凤喜”,认为它有吉祥、喜庆、美满、团圆之意。
“喜”字图案文字的形成和流行,既是清代婚俗文化的特点,也是清代社会风俗的产物。总之,喜字图案文字是清代特有的吉祥图案文字,它既是一种吉祥图案,又是一种吉祥文字。它以曲折多变、结构繁复的笔画,把吉祥寓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中国吉祥文化的特点。明代瓷业空前发展,不仅窑场数量大为增加,而且遍布全国各大产瓷区,产品种类增多,装饰技艺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在装饰技法和装饰工艺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青花五彩器物增多,“官搭民烧”已成为普遍现象,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等品种都有较大的进步。在装饰题材上,除了传统的龙凤纹饰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吉祥文字“囍”字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
虽然《博物要览》中曾有类似记述:“宣德有青花五彩、青花刻花五彩;五彩则红、黄、绿、紫,俱用红笔填入彩中,青花红彩相兼者,其青花最鲜媚,彩翠间错,殊有佳趣。”《陶说》中也说:“宣德五彩,深厚而浑成。盖釉汁极厚,青花五彩加红三色,其红深而翠绿鲜妍,五彩即在釉内,红釉色甚深。”但是,纵观世界各地现存传世宣德五彩瓷和文献记述的宣德五彩瓷,却无一件有文字装饰的五彩瓷实物可供对比和研究。因此,明代瓷上喜字图案文字目前发现的仅此一件,应是明代瓷上喜字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明代瓷上的喜字图案文字和明代景德镇官窑五彩御窑的烧造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和传世品中所见五彩瓷实物,多为嘉靖、万历朝作品,而从实物上判断,嘉靖时期五彩瓷的装饰特征与上述文献中关于宣德五彩瓷描述的特征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嘉靖时期五彩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应是宣德五彩瓷装饰艺术传承的结果。嘉靖五彩瓷的装饰艺术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