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启功?
关于《心经》,我最近正在看一本书叫《历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题跋汇编(1208-2013)》,作者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的程章灿教授,由中华书局出版于2014年7月。 程先生在这本书的自序里说道: “在二十多年的古籍整理生涯中,我曾多次与心经结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有关敦煌唐代变文的研究,其中一篇专论的就是讲说般若经的心经。在敦煌文书的分类中,变文属于讲唱文学,是一种有音有韵的有情节的故事,虽然从唐代开始出现并流行于五代宋初,但直到宋代还受到人们的喜爱,如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有写变文的记载;而佛经中的般若经又特别受人们重视,因为这部经被奉为六百卷般若的入门之作,所以人们也常把讲说这部经的经文作为学习般若法门的一个方便门径。由此说来,研究心经便成为进入敦煌佛教史以及唐宋变文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自序的最后一段,程先生写道:“因缘殊胜,因缘难得!希望这本书能为有缘人带来一些启示和方便。” 其实,我们对于佛教的经典,很多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我们看到一本好的心经字帖、听到一首动听的心经梵唱的时候,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不正是“因缘殊胜”么?
说到这本《历代题跋汇编》的书名,程先生在自序中还提到一个“趣谈”—— 此句出自北宋苏东坡所著《东坡志林·四篇》之《记游松州》。原文如下—— 余尝记子瞻言:“蜀人不作佛事则已,一旦有所祈请,唯和尚与观主耳,必厚往而亲至焉。惟其诚信如此故得二人者亦皆诚信以待之,虽无巧说利诱以诱之以言,必有以感之而成之矣。”予以为此语可以喻后世人爱经卷之意也。且夫经卷之出藏经、出寺舍,未尝不积於斋房之壁,蠹鱼尘土相附著,虽欲求其读而不可得,徒以为尘垢秽物之弃积而已。及或有人取其精华而出之,焚香涤砚,手执读之,则彼经之所有意义,若将承之于心而传之于口者,莫不尽现,而听者无不悦而喜,信而服,以为此人之神,能使经言如是之妙,而不觉始自反求诸己,而其心亦渐与之化,不知其为诱致之功深也。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程先生说他曾经读到过苏辙撰写的《东坡志林·四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四川人不办佛事则罢,如果有什么祈求,那么只找和尚或者道士就行了,一定会送厚礼并且亲自登门拜访。正因为当地人虔诚到这种程度,所以他们也得到了这两位大师的信任,即便没有花言巧语、利诱怂恿去哄骗,他们也能用自己的真心感动对方,最终达成心愿。
程先生说,他把这段文字拿来用来说明后人珍爱经书的心意。而且他还引用了苏东坡的另一段话来证明这一点——“至于世之人,凡经像之所存,即有佛鬼妖神为之降福祸、免灾厄于此处。虽其无知之物,犹足以惑人。况有道之士,又焉肯废此而不用哉。是以君子爱其文而宝其身,则诚敬之念油然而生,而邪僻之心自然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