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是什么书法?
关于黄庭坚的“草”法的问题,其实从宋到清都有人批评过他。 比如宋释德洪说: 又尝见黄鲁直作草书,笔笔惊绝,然以字集句成诗云:“断雁寒云度远空,孤城落木起悲风;剑花秋莲光出匣,山鸟夜鸣春叶丛。”盖其才思逸荡,故能如此。然此语亦过矣!《山谷集》中多有之。余曾问东坡公:“鲁直所作字中,虽时出剑拔弩张势,亦常有疲腻厌观时否?”公曰:“子书固难兼工,然世言鲁公颓放,不知鲁公晚年,墨竹有偃仰老虬之势,草书有拂掠飞动之趣,何谓颓放也?” 这是讲黄庭坚的草书经常把字写得很开张、很有气势(即后世评的黄庭坚的特色),但是他也有疲腻的时候。
然后清代的刘熙载也说: 东坡论鲁直书日:“以文字为诗,以吟咏为歌,以议论为赋。此三语皆前人未道”。按此三语,正可反证鲁直用笔用字之妙处,盖其于文字之外别有所会,故能用之超脱文字外焉。至如学鲁直者多失之狂怪奇诡,则又不待言矣! 这主要是说黄庭坚善于运用草书中的各种笔法来构成独特的审美形态和表现力,但刘熙载同时也指出这种创作需要极高的造诣和能力才行,如果驾驭不好就会出现毛病了:就是草书创作的“三境界”的问题——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初学阶段);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阶段已经能够摆脱前人的束缚,有自己的独特表达,但是往往容易陷入自我陶醉而脱离现实);第三个境界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阶段的作者才能将自己的情感与现实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从上述两位宋代和一位清代的评论家来看的话,在欣赏黄庭坚书法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因为毕竟他只是宋代的一个书法家而已。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是黄庭坚开创了什么,不如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罢了————至于开创什么,恐怕要等到后人去发掘和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