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种和水头是什么意思?
一、关于“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件翡翠是“老坑种”的,那件翡翠是“新坑种”的……到底什么是翡翠的“种”呢? 一般来讲,我们常说的翡翠的“种”是指翡翠的结构质地特征的总称,也可以说是翡翠的结构和质地的通称,它包括结构(颗粒粗细度)及透明度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往往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翡翠种类。 在对翡翠进行品质评估时,人们习惯上将翡翠的晶体颗粒的大小称为“种”的老嫩,颗粒越小则叫做“种”越嫩,反之则叫做“种”老;透明度高的则被称为水头足,反之为水头短.实际上这是人们对翡翠的两种不同质量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已。
二、关于“水头” 对“水”的描述在翡翠行业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是形容翡翠透明程度的一个指标. “水头”一词最早来源于木材行当,指的是木材的湿度和韧性,后来被用来形容玉石的透明程度。 “水”在行内通常又被分为“一分水”、“二分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来自传统的水位法测光仪上的刻度值。 比如三分水的翡翠,就是说把一个标准的小圆孔放在翡翠上,小圆孔可见一半,这种类型的翡翠的透明度已经相当不错啦! 一分水的翡翠,就是可以把一个标准的小圆孔放于翡翠上方,从圆孔中可看到整个背面小旗图案的全貌,其透明度已很高了。 而二分水的翡翠更是晶莹剔透,十分诱人。但市场上的翡翠饰品很少有达到如此透明的,只有一些质地很好的翡翠原料才有可能制作出二分水左右的翡翠饰品来。 如果把一块翡翠原石切成片状或者板状,那么它的厚度除以半径便是这个厚度方向的“分水量”,也叫“水层”。比如一块厚十毫米的翡翠片,它的“水层”就为10/Dmm=1:2。这样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把水分为三档:一分水(1:2)、二分水(1:4)和三分水(1:8)。 由于自然界产出的翡翠大都是块状的,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衡量翡翠的透明度是很直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