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转心瓶是什么原理?
清代转心瓶从外观上看,是内瓶和外瓶两部分。外瓶有盖、颈、肩和腹,可以单独存置。内瓶插穿在外瓶的腹内,可以360度旋转。外瓶腹部挖空,透过开膛可以看到内壁的纹饰。当内瓶旋转时,内瓶的纹饰就随着外瓶的缺口旋转。
由于整个器物需要内外瓶互相配合烧制,并且可以360度旋转,因此,其工艺极其复杂,制作成本极高。乾隆帝时期,珐琅作和御窑厂就曾多次烧制转心瓶。因为其工艺和制作成本都高,所以在历史上存世量极少,属于罕见珍贵的皇家陈设用器。
转心瓶的制作技术在咸丰年间衰落,同治、光绪年间曾有仿品出现。2010年,当代玻璃艺术家张毅仿制了1840年的乾隆款彩绘珐琅转心瓶,技艺之高超,色彩之华丽,堪称玻璃器中的精品。张毅仿制的转心瓶,与清宫收藏的真品放在一起,几乎难以分辨出来,可见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