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颜色有哪些?
一、从色态上划分 1.正色:指翡翠中色的色调纯正,不含其它杂色。如绿色,其色调为纯绿;红色则为艳丽的橙红或大红等。一般来讲,正色翡翠的价值较高。 2.副色:指的是色中带有色味,即含有少许其它颜色。如:油青翡翠中的蓝色调有灰色泛出,使整个翡翠呈现出灰青色(灰蓝);紫罗兰翡翠中的紫色带有灰色,称为“灰紫”等。 二、按成因来分 可分为天然色和人为色两种。
1.天然色是由翡翠在生成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色彩。包括原生色和次生色两类。 (1)原生色是指翡翠形成初期就存在与翡翠中的颜色。根据形成环境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①金属矿物致色:翡翠中的铬(Cr3+)离子被铝取代后呈淡黄至金黄色,当铬元素含量高时呈现鲜艳的红色、橙色及深橘黄色。这是翡翠中红色、橙色及淡黄色的主色源。该色系的翡翠多呈块状产出,常与白色翡翠共生。 ②黑色铬铁矿包裹体致色:黑泥、黑丝是翡翠形成早期铬矿被粘土或岩屑吸附而后形成的铬铁矿集合体,其色源多为鲜红色或橙红色的钠铬辉石;而经长距离搬运之后在翡翠中形成黑色的铬铁矿集合体。这类颜色多表现为细小的黑色点状、丝状或块状,分布于翡翠中,多不均匀分布;有的可构成花斑状、点粒状的黑色团块,称之为“翠性”。
②次生色是由于翡翠在地质活动中遭到外力作用,使翡翠中的铬(Cr3+)迁移至表面,经过长期的氧化作用而形成的浅绿色、深绿色、棕黄色等色调。这种颜色多出现于翡翠的外围部,且具有方向性,常沿一些裂隙或缝隙呈带状分布,也见于部分翡翠的晶界处。
A. 酸染绿色:主要出现在翡翠原石表皮的凹坑内或在绺裂处充填的铬盐渍,俗称“癣”,这种染色作用往往在翡翠内部产生较深的颜色,但在外表却看不出什么异样来,因此容易蒙骗新手玩家,导致上当受骗! B. 铁锈浸染绿色:是一种次生色的沁色现象,常见于老场口翡翠原料,因含Fe2O3,故呈褐红色、铁锈色,常呈脉状沿裂纹渗透侵入到翡翠内部,分布较均匀,无规律可循。 C. 石灰浸染绿色:也是一种次生色的沁色现象,多见于新场口的翡翠原料。由于这些翡翠原石的场区位于石灰岩地带,且风化程度相对较弱。所以,这些翡翠原石受雨水侵蚀严重,致使翡翠的表面被石灰浸染,并沿着裂隙进行渗染,最终使得翡翠的表面呈现出一种均匀的淡绿色。 D. 雾带绿色:主要存在于老场口翡翠原料之中,如木纳、麻栗树、吉庆场口所产的翡翠原料均有一定的雾层。这主要是由铬云母、绿泥石等含铬矿物组成的多变色的过渡带,具有明显的分层状态,其颜色变化较大,由白、灰、浅黄、黄绿、翠绿直至浓绿色不一。 E. 胶浸绿色:这也是一种次生色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分布在老场口的翡翠原料之中。其特征是在翡翠的原石皮壳上有绿色的胶状物渗入,通常表现为点状或带状分布的绿色。此类绿色往往没有明显的方向性,但颜色较稳定、不易褪色。 F. 黑乌沙:是老场的特色表现之一,也称黑夹绿,黑乌纱是缅甸翡翠市场上对翡翠原料的专有称呼,特指翡翠原石的一类皮壳,其特点为黑而亮、质地细腻坚韧。这类原料常产高档翡翠,但也有少量的中、低档翡翠。 G. 黄砂皮:翡翠的一种皮壳类型,特点是皮肉相间有一层土黄色的皮壳包裹着翡翠。这种皮壳常产于老场区的东部,以黄蜡壳为主,手感光滑,皮壳紧密结实,并且脱砂好。 H. 白砂皮:顾名思义就是外表包裹的皮壳呈白色,用手触摸会感觉有凹凸不平的小颗粒。这种皮壳常常种水较好,是品质较好的翡翠料子,产量也比较少,十分珍贵! I. 黄盐砂皮:这类皮壳的特征为土黄色,皮壳粗糙,常含有较多的石包翡翠。此类皮壳下多产中档至高档翡翠,是值得投资和收藏的好翡翠。 J. 黄腊壳:这种皮壳的特点在于质地比较松散、疏松。其脱砂效果较为明显,多数为粗砂皮,也有少量黄沙皮和黄盐沙皮壳。此类外皮常产高档翡翠,但产量较少,价值不菲! K. 红皮:也叫赤皮,是指翡翠的外表有一薄层红色皮壳覆盖着的现象。这种皮壳下的翡翠往往种水俱佳,是值得投资的好翡翠。 L. 白皮:是指翡翠表皮或外层局部呈现出白色的皮壳,这种皮壳的特点是皮薄而无砂,多呈灰白色,其下常有水好、底好的翡翠,产量不多。 M. 黑乌沙:老帕敢场口特征,皮厚,粗糙,大部分打灯能看到绿色,但是绿色面积不大,多不阳。 N. 老坑:是相对于新坑而言的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地名称,现在普遍被认为是指老场口翡翠原料的概念。目前市场上的翡翠大多出自老坑石,它的色泽饱满,透明度好,质地温润,是优质的翡翠。 (二)人工色:是经过人为加工而成的假色,又称做添脂加色,常见的有色根和有填充物,一般用染料勾兑而成。 A. 酸洗充填: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冒充高档翡翠的方法。一般用来处理那些种水差,结构疏松的翡翠原料(例如:新场口的翡翠原料或老场口的水头短的翡翠)。具体步骤是将这样的翡翠放入强酸的溶液中进行浸泡,然后将其取出放在清水里冲洗掉表面上的杂质。接着将用环氧树脂等充填材料将其表面的裂缝、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