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绺裂与色根区别?
这个得从这两个术语的基本含义说起,这样比较容易区分 首先来说“绺”,翡翠行业里所说的“绺”是指翡翠原材料或者在成品在地质作用或加工过程所形成的裂痕,“绺”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形成(也叫原生),另一种是人工形成的(也叫次生)。所谓原生“绺”是在玉石生成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或者内部构造变化导致的裂痕,通常比较细碎、弯曲,形状多变且难以复原;而次生“绺”是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比如切料、打磨、抛光以及佩戴过程中产生的磨损都可能导致“绺”的出现。但无论哪种“绺”,其本质都是玉质结构被破坏,从而影响玉器的美观和价值。
其次来谈谈“裂”,在翡翠行业内所说的“裂”指的是那些呈直线状,宽度大于厚度,并且表面可见的裂纹。这类裂痕主要是因为开采、运输等过程没有保护好,导致原石表面出现断裂。如果处理不当,后期会沿着断裂面继续扩展。所以,“裂”比之“绺”要更明显一些,对玉器价值的影响也比“绺”要大一些。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绺”和“裂”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玉器的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绺”和“裂”都会对玉器价格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因为对于“绺”和“裂”的判断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否扩展。
如果“绺”或“裂”已经贯穿整块原料,那么毫无疑问,这块原料是没有价值的。但如果“绺”或“裂”只局限于原料的某个部分,并没有完全贯通,而是“脉落如散珠”,那这块原料还是可以做成玉器并具有一定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