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展上的多色翡翠?
这些颜色都是次生的,也就是说这些颜色是后面才形成的。在天然翡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土壤里的各种金属离子进入到翡翠晶体之间,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这叫做“染色”或者“浸色”,也就是行内常说的“俏色巧雕”。 这种色块分布没有规律,形状不规则,而且有一定的深度的,我们称为“活色”,这种颜色的价值根据颜色艳丽程度和分布面积大小而有所不同。
有些商家为了提升玉器的价值,会人为地做一些处理来增加翡翠的卖相——也就是上面照片中的样子了。把不同颜色的部分用胶粘贴起来,再雕刻成相应的造型,使得整个玉石表面颜色均衡、统一而又自然。当然,这些胶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不会伤害到翡翠的内部结构。 用强光手电筒照射的话,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线穿透的位置,如果打到宝石的边缘部分,甚至可以看到周围有圈光的反应(类似于乒乓球底部的弧形圈)。这就是因为里面存在胶的原因。 如果打进去的光线一直连续,并且能见到底部,就说明没有任何填充;反之则说明其中肯定有过填充。
还可以观察是否有附着物,比如在裂隙处有黑色的东西附着,则是填充过的。 用酒精棉签测试同样有效,如果有变色现象,也可以证明该位置曾经填过胶。 最后还有一招比较笨,但是很实用的方法,就是在购买的时候带上一只笔和一张纸,把宝石放在纸上画出轮廓,然后再把宝石放回原位,如果画出来的轮廓有重叠的情况,就有可能是经过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