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致黄原理?
首先明确一点,天然翡翠是没有黄色的。 然后我们来说说“致黄”这个词。据我所知,业内没有明确的定义,我理解题主的意思,大概是想询问如何区分“染黄色”和“致黄色”——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一一对应的:前者指人工将翡翠染色成黄色;后者指天然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呈现黄色。(此处省略很多关于颜色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致黄色,它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两种形态——
1.原生色:即黄色翡翠在开采后,其表面颜色依旧为黄色,这种色彩是在翡翠形成之后,外界因素(大气层中的酸、碱物质,或是土壤里面的铁质)导致的氧化着色现象,因此也叫做后期变色。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于蛋面形状的翡翠饰品,如戒面等,因为边缘被打磨掉一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底色变化,如图所示: 当然,也有像冰种或者糯种这样内部结构比较松散的翡翠品种,其内部晶体间隙比较大,矿物结晶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缝隙,外面那些含微量元素的液体可能进入到晶体空隙中,从而使其整体呈现黄色调,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致黄色。如图所示:
2.次生色:指在翡翠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其表面的抛光蜡或者是密封的包装盒导致的氧化着色。如图所示: 这个过程其实是可逆的,如果经过洗刷,表面的染色剂可能被清除,恢复到原有的无色状态。 但如果不加处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染色作用可能会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