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瑕疵怎么讲?
我是小飞,一个专注科普的翡翠小白。 首先,我们在评价一件翡翠饰品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此件翡翠饰品存在瑕疵……”;又或者 “此件翡翠饰品瑕疵较多……”,那这些瑕疵到底是啥呢?有没有专业点的解释? 事实上,在珠宝学中对于“天然瑕疵”的定义是这样的——天然瑕疵(Natural Flaw)是指未经人工雕琢、材质本身具有的形状变化或纹理等缺陷。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天然瑕疵是天然的,是人故意为之的(虽然这句话废话了)。当然,既然是天然的就不可避免,所以天然瑕疵又称为天然变体(Natural Varieties)。 那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瑕疵,比如裂纹和杂质其实都属于天然瑕疵。 那既然已经明确了什么是自然瑕疵,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天然瑕疵的特点、成因以及处理方式。
1. 裂纹(Fracture):指翡翠原石在形成过程中或者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断裂现象。根据断裂面的光滑程度可分为:裂纹和裂隙(Crack)两种。前者裂纹断裂面较光滑,后者则相对粗糙。由于受到应力作用,部分裂纹边缘呈齿状,这种齿状结构叫做解理。 2. 黑点(Black Spot):是指在翡翠制品表面沿裂纹分布的黑色点状物。其成因与暗色矿物结晶聚合相关联。
3. 白点(White Spot):是指在翡翠制品表面出现的白色亮点,多由铁质侵入翡翠晶体间隙而形成,也可由泥浆渗入翡翠表面形成。 4. 石花(Stony Luster):也称石斑,指分布于翡翠表面的絮状物,多由胶体物质在翡翠结晶粒间孔隙中聚集而成。
5. 杂质(Impurity):指混入翡翠中的矿物单晶或多晶,可呈颗粒状、柱状、纤维状或片状等。 6. 雾(Mist):翡翠围岩中的含水矿物受低温高压的影响,在翡翠外部形成一层半透明至不透明的薄膜,俗称“雾”。其颜色随围岩的颜色而定,也有无色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