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翡翠的结构?
在宝石学中,“结构”这个术语表示组成岩石的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它描述的是矿物或固体物质在空间排布的方式。结构一词在岩石学中指代的是固体物质的内部构造,而不考虑其构成物质的物理特性(如硬度),因为不同硬度矿物的集合体可以具有相近的结构。 也就是说,虽然翡翠是一种矿物(主要是硬玉岩)形成的玉石,但其结构与岩石学的结构是不同的,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某个岩石结构的名词。
目前对于翡翠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对于翡翠结构描述的用语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规定。部分文献采用晶体光学中的术语,部分文献采用矿物学中的术语,而多数文献则两者兼用。当我们谈及“翡翠结构”时,需要明确是采用哪个领域中的术语。
1、根据形成原因分为:结晶结构和沉积结构。
2、根据结晶特点可分为:粒状结构、纤维状结构、鳞片状结构。
3、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变斑晶结构、斑状结构、嵌晶结构、晶质结构等。其中有的结构又根据晶粒的大小分为:细粒结构、伟晶结构、颗粒结构等;根据晶粒的形状可分为:等轴晶系结构、板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4、根据有无结晶光泽可分为:玻璃光结构、油脂光结构。
5、根据物质组成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6、根据物质组成的特征还可以分为:泥质结构、炭质结构、铁质结构等等。这些结构在宝石学中均有所应用,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验结果来进行分析判断。 对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描述还有: 毛毡结构:指由细小的纤维状矿物紧密堆积形成的结构,好像把笔尖蘸水挤出的线条。这种结构主要出现在纤维状矿物形成的玉石中,如丝绵岩、绿绒石等。
粒状结构:指由粒径1mm以上的固体颗粒组成,常含有一定量的杂基,表现为透明至不透明,光泽为油脂光泽或者玻璃光泽。粒状结构可以是自形(auto) 的,也可以是他形(allo) 的。前者是指颗粒的形状接近于矿物结晶时的形态,后者是指颗粒的形状近似于它的结晶产物。例如:水晶是粒状结构,且为自形结构。
块状结构:指由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且相互排列有序的固体颗粒构成的致密块体,颗粒边界清楚地可见。由于块状结构常呈固体块状,所以也称为似块状结构。 如果一个岩石是由粒径很细的矿物颗粒所组成,但相互之间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那么这样的岩石既没有一定的形状又没有一定的结构,我们在显微镜下看见的只是一些散乱的颗粒,此时我们称该岩石为碎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