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空心琉璃珠吗?
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皇帝特别注重礼仪,所以清代的首饰制作得极其精美繁复。
清代玉珠除了大件(如玉牌)外,在小玉珠子的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而清代制作玉珠的材料不限于玉,有水晶的、玛瑙的,还有琉璃的。
一般来说,如果清代玻璃器做工非常细,像真玉一样,就可以称为琉璃,如果做工一般,就称为玻璃。而且,清代玻璃原料与今天的玻璃原料不一样,所以颜色也很特殊。清代的玻璃和琉璃,多见茶黄色和褐色,也有少量紫色和墨绿色的,但真正透明的很少。
清代的玻璃或琉璃珠子有实心的也有空心的,实心玻璃、琉璃珠子的制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蘸料成形法,制作时将熔化后的玻璃或琉璃溶液蘸取,然后在铁棍上翻动旋转成形。这种方法做成的珠子表面非常光滑,在旋转的过程中还可以放入金箔而成金属色彩,也可以加入其它色料作斑纹。二是模压法。将溶液投入两片对合的模子中压铸成形。这种方法容易制成有花纹图案的珠子。而清代的玻璃、琉璃手镯或其它扁平饰件就多用这种模压法制作,成形较难,因此极为珍贵。
空心的玻璃、琉璃球和珠子,都是用套迭法制作。具体程序是将吹好的实心球(体积小一点的叫珠)再加热,然后套迭在吹成的玻璃管的口上,再加热旋转,使吹气由里向外走,通过内管使外层的球逐渐吹成空心,再将内层实心球体从内管的底部顶出。这种方法做出来的东西,外层受力均匀,不容易破损裂开。
但空心珠由于套迭关系,内层的气泡不可能完全排出,通常在外层的表面,会有呈星状放射出的裂纹。这种方法制成的玻璃或琉璃珠子,用放大镜观察,表面会出现麻坑,这是它受内层玻璃或琉璃压力的印迹。做好的玻璃或琉璃珠子,一般都要进行磨光、钻孔,有的还要染色,在染色时受材料吸色力的不匀,因此染出来之后的颜色也有深有浅,不可能十分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