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代有翡翠吗?

宓钰洁宓钰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汉代的时候,已经有缅甸翡翠的踪迹了。但那时候的人们把这种晶莹透亮的玉石叫做“翠”或者“秦翠”——因为产地多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开辟的“丝绸之路”南线。

其实,在汉书和晋书中,都能见到关于“秦翠”的记载——西汉时期,皇太后去世时,“赐皇后玺绶,玉璧一,黄金五十斤;又赐诸王及列侯金印紫绶,及元圭角端犀渠之属。”(《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六十八》) 这里的“元圭”,据说是西域国进贡给汉朝的宝石之一——“元圭状如赤豆,光明莹彻。”(《汉书·宣帝纪第五》) 另外,西汉时还曾出产一种叫做“水苍玉”的青色玉器——“水苍玉,今水碧也,出临洮,色碧清,有文采,宜为佩及器物。”(《西京杂记》第二) 从这些记载来看,至少在汉代,人们对这类美石已经有了明确的归属概念——它们属于“玉”或“宝玉”中的一类,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首饰、礼器甚至是器皿之中。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确认缅北至云南一带是翡翠的原产地,而且当地出产的玉石颜色鲜艳,质地细腻,透明度较好,颇受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喜爱。除了被用来制作各种首饰以外,还经常被研磨成晶片或碎末用于装饰绘画或书写材料。

例如,东汉时期的书画家张芝很喜欢用翠墨书写,他的徒弟索靖因此特别创制了一种“笔芯”,据说就是用翠屑加上松烟制成,十分名贵。(《历代名画集·六》)云南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文物中,也有用绿玉雕制的梳子、管子和珠子等。

景烯景烯优质答主

翡翠一词最早出现在史前典籍《西京杂记》中,汉有人送玉环,其上有题诗曰:“文帝初陵,亦有玉杯,径寸,黄白玉色,紫晕,红纹,灿若绮霞,真瑰宝也,俗以西域却难所献,故号却难杯。”,文中的紫晕红纹,应为硬玉的表述。

翡翠在明代叫做“翠玉”,因这种玉石颜色非常翠绿而得名。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翡翠的真正价值,只把“翠玉”做首饰和镶嵌用料。翠玉饰物在宫廷内及上层社会中流行,一般老百姓还接触不到。当时翠玉饰品多以整料翡翠制作,没有现在复杂的雕刻。

翡翠真正进入中国历史是在清雍正年间,清初乾隆六下江南,南巡途中每至玉器作坊必亲自过问琢磨翠玉的情况,可见他对翠玉的倾心程度。由于雍正和乾隆的爱好翡翠,使得翡翠成为当时达官贵人争相拥有的珍宝,出现了“玉不离京,翠不离沪”的局面。

清代中晚期,翡翠的价格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下跌,从19世纪中叶开始,翡翠饰品已从宫廷和达官贵族之家大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特别是江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均有翡翠饰品,翠戒、翠镯、翠簪等非常普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