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翡翠化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估计题主也是学习或刚入坑的,我就以浅显的语言来介绍一下吧! 说到“化地”就离不开“地子”,行内称“底子”、“底章”等. 指的是翡翠晶体之间相互交结的部分,是翡翠原石除绿色(有时含有黄色)部分的所有物质的总称。肉眼对色度很敏感的人可以直接观察到。 “化地”这个词在行业内使用的频率相当高,经常出现在行家的口头禅中,例如评价一块料子常会说“这块料子种水一般,但是化地很好,可以挖槽打磨制成手镯”;或者在交流探讨时说起某块料子的可能性会说道“这块料的化地应该是干净的”等等......
因为“化地”指代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具体判断时要结合所给信息的详尽程度以及经验来判断,但总的来说“化地”的判断比“种的判断”更容易一些。 以上是对这个名词的概念性解释,接下来讲讲我的一些实践经历。
我在入行初期,接触的大部分都是豆种、糯种翡翠,有时也会遇到冰种和玻璃种的,对于如何衡量它们的“化地”好坏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我记得第一次碰到的化地很好的料子是来自缅甸公盘的料子,整体个头不大,大约10*10cm左右,透明度和水分都很好,雕了三只福鼠,现在其中两只已经出售了,剩下一只在我柜面压着呢,想起当时切的激动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因为豆种及豆种以下的翡翠原料比较多,并且往往具有明显的特征,所以“化地”的问题也不是特别突出。 但是随着认识的加深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在云南瑞丽,我经常遇到一些卖赌石的人,他们提供的赌石往往皮壳很薄甚至透漏出黄色的颜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假皮现象,称为“黄沙皮”),这类赌石的肉质通常颗粒都很细腻且呈纤维交织结构,由于种比较好,如果切涨的几率大,那么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不过这种机会往往稍纵即逝,需要自己有很强的实战经验。